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浙村庄村民中心设计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民中心是由传统乡村的宗祠、庙堂,近代乡村的人民公社、文化礼堂等空间演化而来,作为村域具有主导地位的核心公共空间,是承载村民公共生活的场所、维系乡村社会关系的纽带、延续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展现乡村地域特色的窗口。由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而新型的乡村社会关系尚未建立,导致乡村凝聚力下降、活力缺失等问题。村民中心在村庄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于乡村社会的纽带作用,要求村民中心在当下乡村社会逐渐衰落的背景下应承担起重构新型社会关系、复兴乡村公共生活、推进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从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了乡村建设的序幕,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乡村建设的全新时期,经济较发达的江浙两省一直是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时期,江浙村庄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已涌现众多优秀的村民中心设计实践。村民中心作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重要的乡建内容,其建设的成功往往能在村内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对其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村民中心设计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缘起,对村民中心的概念和范围做明确界定,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确定本文研究框架。第二章阐述江浙村庄的自然人文经济和乡建政策等背景,梳理该地区村民中心的历史发展演变阶段,并分析现阶段村民中心的转型原因和发展趋势。第三章对江浙村庄优秀的村民中心实践案例从建造方式、空间布局、功能构成等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并总结实践经验。第四章分别基于社会关系重构、地域文脉延续和传统产业转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村民中心设计策略。第五章从场地选址、空间形态、建筑形制、建造技术四个方面总结出村民中心具体的设计方法。第六章为山嘴头村村民中心的设计实践,分析其自然人文与社会经济背景,结合村庄的空间特色与现状问题提出村民中心设计选址、定位与策略并展示设计过程与成果。第七章为论文的总结章,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不足和后续展望,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村民中心建设提供更系统更多样的设计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文化术语翻译的相关问题。术语按学科属性基本分为两类:科学技术术语和人文社科术语。科学技术术语属于“狭义概念”,其相关术语多处于一个知识系统内;而人文社科术语却不同,人文社科术语并非自然界存在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形式是以一个简短的语素承载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文化思想,其特点是思想表达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其核心是人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与反应。人文社科术语是人类对思维意识的高度总结
康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综合判断,于是就有了对与错、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之分,都会因此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真理的、事实的或者价值的。数学等科学知识如是,新闻、娱乐化以及新闻娱乐化亦如是。“批判”释义有二:一是“对错误的思想和言论或者错误行为加以否定”,二是“分析判别,评论好坏”。“新闻娱乐化的德育价值批判”旨在就新闻娱乐化对新闻德育价值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辨别,评论好坏,以消弭人们对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村庄的原始容貌受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乡村立足于本土资源,开始改造更新。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农村环境改造建设十分重视,并发布多项文件,建设新农村,从而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与村民的生活质量。笔者参与乡村振兴实际项目中发现,村庄的旅游规划设计在逐步被重视,大型旅游景区周边的乡村建设也需要特殊规划设计,即景区依托型村庄,其规划需要与一般村庄区别开来,做出本土乡村特色,吸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素养之一,计算思维的培养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要点。然而,学生作为计算思维的培养主体,研究缺乏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为设计起点,以基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学习活动类型推送为设计关键点,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提高计算思维能力为设计落脚点,设计面向计算思维培养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人们对认知加工的关注,语块成为语言学——尤其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语块对于提高产出的流利性,增强二语的准确性、连贯性和创造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动词语块为切入点,基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以母语者语料库(COCA)为参照,以搭配的限制性原则为分析框架,探究不同语言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动词语块的使用情况,以期了解学习者潜在的认知过程及语言能力的变化,加
正如法国管理学家德尼佩兰认为,只要是真正的人类文明都会产生属于它的酒店业那样,酒店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闪亮标识。随着经济发展及酒店设计观念的不断更新与提高,人们对旅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观景式需求逐步转换为体验式需求,这使得酒店的功能需求从原本一系列的基础服务转而向体验化与个性化服务发展,例如新鲜的视觉感官、别样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地域文化主题等。精品酒店与传统意义上的酒店不同之处在于追求
民间布老虎是中国的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传统工艺品,中国民间百姓常将制作精美的布老虎送与孩童,传达驱邪避灾、保护平安的美好期望。当前学术界对于民间布老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性造型特征、工艺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于民间布老虎不同艺术特征的梳理和分析尚不充分,与现代服装设计有机结合的研究也较少。在当今服装设计领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立中国特色服装品牌中的重要意义,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
本文以民俗合体字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整理了传统与现代的民俗合体字图例,梳理了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探讨了其字形成立的理据。对民俗合体字的题材类型、构造方式、艺术特色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民俗合体字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演变、表现与应用的种种现象,探索民俗合体字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并将研究所得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民俗合体字文创产品的开发实践中。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民俗合体字的起源,明确了民俗合
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云南曲靖铬污染、广西龙江镉污染、常州毒地案等,并且“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情况长期存在,使得生态环境损害得不到有效救济。针对此问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应运而生,该诉讼制度确定了行政机关赔偿权利人的地位,如此,行政机关不仅可以行使行政执法权,还可以在行政执法权救济不能的情况下,提起诉讼来维护生态环境利益。所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是指行政
自古以来,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因此衍生了许多与动物相关的词语或习语。动物习语,作为文化负载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内涵不同,动物习语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给二语学习者对于动物习语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带来了诸多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