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频发,我国地震进入密集爆发期。强烈的破坏性给受灾者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给灾区人民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事业,积极投入灾害救援与灾害重建过程中。他们在地震灾后救助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助人理念、方法及技巧的优势,更好地帮助灾区居民。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在许多领域尚不成熟,灾害社会工作尤为如此。本文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灾害社会工作,旨在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新路径。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社会资本与灾害影响基础上,建立起“机理分析—模型构建—保障措施”分析框架,以深入灾区获得一手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不同阶段社会资本与地震灾害影响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制,通过纵向比较不同阶段社会资本作用机理的变化,并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灾后援助措施,建立社会工作组织介入灾后援助的理论模型,旨在为以后灾害社会工作提供指导。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方法和技能,凝聚、提升灾区群众社会资本,以更好应对地震灾害。研究发现,在灾后救援阶段,中观层面社会资本对地震影响的贡献程度最大,而在恢复重建阶段宏观层面社会资本显著系数更高。因此,文章在模型构建中提出,在灾后救援阶段应注重中观层次社会资本提升,社会工作组织和个人应注重帮助灾民获得更多的物质支援,整合政府、社区、慈善组织、志愿者的力量,提升灾民抵抗灾害冲击的能力。在恢复重建阶段,应更加重视灾民宏观社会资本的恢复与提高,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搭建沟通平台,强化信息反馈,增加灾民对政府信任与民间信任水平。社会工作介入地震灾害援助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保障灾害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机制层面加强建设,确保社会工作纳入灾区救援与重建规划体系当中,以保证社会工作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强化社会工作组织自身建设,提高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将灾民社会关系恢复、资源获得、信任提升等方面放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