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阿拉弗拉海大西洋带鱼生物学特性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myaccou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西洋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温、热带海域。该鱼种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在印尼阿拉弗拉海单船捕捞的必然选择,其渔获上岸量占该海域捕捞总产量的61.01%。   我国学者曾对东海带鱼的渔场、资源状况、分布、生长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1-10],而目前对于印尼阿拉弗拉海大西洋带鱼生物学特性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根据2008年8-11月、2009年即8-11月印尼阿拉弗拉海单船资源探捕项目执行期间大西洋带鱼生物学数据,对其性成熟度、摄食等级、性比、渔获物的肛长分布、肛长和体重、肛长和鳃盖后缘周长的关系、生长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学特性、资源状况以及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该海域大西洋带鱼资源提供参考。   对2008年、2009年同月份大西洋带鱼摄食等级分析发现:摄食等级为0的个体中,2008年10月份个体比例明显高于2009年10月份个体比例;摄食等级为1级的个体在两年同月份的比例中基本相当,无太大变化;而2009年各月份2、3级摄食等级带鱼比例明显高于2008年同月份带鱼比例,摄食等级为4级的个体中,仅有2008年10月份个体比例低于2009年同月份个体比例,其他月份均高于2009年同月份个体比例。   2008年调查期间雌雄性比接近1.2:1。性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占样本总数的81.73%,Ⅳ期仅占样本的14.06%,Ⅵ期为3.99%,未发现V期。在性成熟Ⅱ期个体中,雄性比例高于雌性,分别为48.62%和40.72%;在性成熟Ⅲ期的个体中,雌性比例高于雄性,分别为39.02%和32.83%;而在Ⅵ期个体中,雌性比例再次高于雄性;对各月份不同性成熟个体分析发现,10月份Ⅱ期带鱼个体比例最高,性成熟Ⅲ期带鱼中8月份个体比例最高。   2009年调查期间雌雄性比1.21:1。性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占样本总数的80.47%,Ⅳ期仅占样本的13.54%,V期为2.1%,Ⅵ期为0.66%。在性成熟Ⅱ期个体中,雄性比例高于雌性,分别为51.35%和47.01%;在性成熟Ⅲ期的个体中,雌性比例高于雄性,分别为35.57%和32.88%;而在Ⅵ期个体中,雌性比例再次高于雄性,这一点上与2008年带鱼性成熟情况类似,在与2008年同月份带鱼个体比较发现2009年Ⅱ期带鱼个体比例均高于2008年同月个体比例,而Ⅲ期比例则低于2008年同月份个体比例。   2008年带鱼渔获物的肛长范围为12.3~65.0cm,平均肛长为(34.3±6.0)mm,优势肛长组为28.4~40.4cm,平均肛长为(33.9±3.1)cm,占总数的77.89%。体重范围为0.09~4.055Kg,优势体重为0.4~0.8Kg,占总数的62.79%,体重小于0.3Kg和大于1.400Kg的个体占总数的6.42%和5,43%,对雌雄带鱼肛长和体重分析发现,在优势肛长组28.4-40.4cm之内,雄性带鱼比例高于雌性带鱼,分别为76.81%和72.28;在优势体重组0.5-0.9Kg内,雄性带鱼比例也高于雌雄带鱼,分别为87.37%和87.37%。   2009年带鱼渔获物的肛长范围为12.3~44.4cm,平均肛长为(32.0±1.6)cm,优势肛长组为28.4~36.4cm,平均肛长为(33.7±1.7)cm,占总数的65.61%。体重范围为0.09~1.415Kg,优势体重为0.3~0.9Kg,占总数92.69%,体重小于0.3Kg和大于0.9Kg的个体占总数的0.26%和7.05%,与2008年带鱼渔获相比,带鱼个体偏小且相对集中。对雌雄带鱼肛长和体重分析发现,雌性优势肛长组为28.4-36.4cm,占雌性总体的69.77%;雄性优势肛长组为30.4-36.4cm,占雄性总体的69.31%;在优势体重组0.3-0.9Kg内,雄性带鱼比例也高于雌雄带鱼,分别为94.89%和90.91%。   对不同肛长组内性成熟个体的比例和体长组数据采用线性回归,2008年带鱼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度肛长分别为ML50%=34.6cm、ML50%=36.8cm;2009年带鱼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度肛长分别为ML50%=33.9cm、ML50%=33.3cm。   运用长度频率法估算2009年的带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渐近肛长L∞为44.5cm.生长系数K分别为0.491:运用经验公式计算的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0321年。
其他文献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并在动植物育种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在鱼类中,也有许多成功运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育种的例子。虽然杂种优势现象如此
补体系统由一系列血清蛋白和细胞表面受体组成,其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起着衔接作用,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入侵和感染的重要防御体系。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