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浮游动物(MarineZooplankton)是指被动漂浮于水层中的异养型生物群,在海区中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2014至2016年每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并综合多元统计方法、聚类、MDS标序和DCCA分析,探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及其年际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且利用连续分层采样数据与潮汐数据结合,探讨了潮汐涨落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主要获得的成果如下:1)本研究共鉴定大、中型浮游动物161种,浮游幼体47种,合计208个种类;中、小型浮游动物124种,浮游幼体47种,合计171个种类;其中二者共有的浮游动物种类有77种(不包含幼体)。桡足类为该海区种类最多的浮游动物。调查区浮游动物种类分布大致呈现近岸低、远岸高且南部高于北部的特征。大、中型浮游动物种类数没有明显的年际更替,但中、小型浮游动物年际更替显著。2)2014—2016年大、中型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732.53ind/m3、572.63ind/m3 和 818.23ind/m3,中、小型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 2911.82ind/m3、5024.63ind/m3和6597.58ind/m3。总丰度大致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情况,但在特定年份会出现某一站位浮游动物大量聚集而导致丰度增加的现象,两种类型浮游动物总丰度年际间更替均不明显。3)2014—2016年中,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各有6、7和9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s)在三年中均为优势种,2014至2015年间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更替率为81.8%,2015至2016年更替率为76.9%。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各有8、5和8种,哲水蚤幼体(Calanoidalarv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长腹剑水蚤(Oithona spp.)在三年均为优势种,其中哲水蚤幼体在三年中均为第一优势种,2014至2015年间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年际更替率为50.0%,2015至2016年更替率为70.0%,三年中浮游动物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年际更替现象。4)2014—2016年中,各年间大、中型浮游动物各生物多样性指数无明显的差异;中、小型浮游动物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异。5)2014年大、中型浮游动物可划分为3个组群:外海组群、近岸组群及混合组群;2015年划分为2个组群:外海组群和近岸组群;2016年划为三个组群:外海组群、近岸组群以及受到黑潮影响的组群。中小型浮游动物在2014及2015年均可划分为近岸及外海2个组群,但2016年组群划分结果并不显著。6)根据Pearson相关性以及DCCA排序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及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是长江口海区对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及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温度,此外台风的影响及潮汐的作用也是浮游动物群落年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7)通过对长江口大(Ⅰ)、中(Ⅱ)型网浮游动物样品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网型所采集的浮游动物结果有显著的差异:大型网采得浮游动物种类数大于中型网,丰度则远小于中型网,中型网中体型较小的物种丰度显著大于大型网结果;本文通过两种网型结果的比对分析,较为完整的反映出调查区浮游动物群落的特征。8)通过对定点站分层采样的分析鉴定,结合潮汐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调查区潮汐的涨落对浮游动物丰度和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影响,浮游动物丰度随涨落潮有周期性的增减,而潮汐对浮游动物的种类数无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