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ER、PR、nm23、P53表达的临床意义及55例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普外科1963-2001年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55例的临床资料,随访病人,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48例尚保存的石蜡块癌组织ER、PR、nm23、P53的表达水平,均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全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寿命表法)分别为71.4%和50.9%,同时性癌依次为66.7%、44.4%;异时性癌第一癌明显高于第二癌(5年生存率:87.0%对58.7%,P<0.01;10年生存率:69.6%对34.8%,P<0.01);浸润性特殊型癌显著高于浸润性非特殊型癌;组织学分级Ⅰ级明显高于Ⅱ级;肿瘤≤3cm组显著高于>3cm组;腋淋巴结无转移组明显高于转移组。2、ER、PR、nm23和P53表达的阳性率依次是57.3%、44.8%、51.0%和49.0%,它们在两侧癌间表达的一致性分别是58.3%、35.4%、43.8%和43.8%。5年及10年生存率比较:ER阳性组均显著高于ER阴性组;PR阳性组均明显高于PR阴性组;nm23阳性组明显高于nm23阴性组;P53阴性组显著高于P53阳性组。nm23阳性组比阴性组腋淋巴结转移<WP=6>率明显为低。3、ER与PR及nm23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s=0.312,P<0.01;rs=0.208,p<0.05);P53与ER及nm23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s=-0.25,p<0.05;rs=-0.208,p<0.05)。4、有乳腺癌及生殖器官癌家族史者16.4%;初潮年龄<13岁者23.6%;52.2%的第二癌发生在第一癌术后的3年内;第二癌0-Ⅰ期比例较第一癌明显增加(27.3%对10.9%,p<0.05)。5、第一癌中加用三苯氧胺或卵巢切除术组较对照组10年生存率显著提高,二癌间隔时间平均延长1.5年。结论:1、患一侧乳腺癌、有乳腺癌家族史等是发生双侧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2、异时性第一癌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第二癌,肿瘤较小和腋淋巴结无转移组的生存率分别高于肿瘤较大组和腋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的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也明显影响双侧乳腺癌的预后;加用三苯氧胺(或卵巢切除术)治疗双侧乳腺癌,可提高疗效,延缓或防止第二癌。3、ER、PR和nm23的阳性表达以及P53的阴性表达均有利于双侧乳腺癌的预后。4、两侧癌的ER表达大多一致,PR、nm23及P53表达大多不一致;ER与PR及nm23表达呈正相关,P53与ER及nm23表达呈负相关。5、第二癌多发生于第一癌术后的3年内,第二癌中的早期病例数明显多于第一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