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艺文类聚》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文献,具有选本价值。它选录的文本以及处理文本的方式都对有唐一代产生影响。《<艺文类聚>存录文本研究》基于目前文本对比涉及篇目较少,数据统计并不丰富的现状,以《汉书》为主要的比较对象,参考《史记》《三国志》《文选》,逐篇建立相同篇目的对比表,以三章篇幅展开论述。由于《艺文类聚》选录的文本形态与完篇不同,所以第一章重点在于探究文本形态的变化,具体可归纳为三种形态:文章原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文类聚》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文献,具有选本价值。它选录的文本以及处理文本的方式都对有唐一代产生影响。《<艺文类聚>存录文本研究》基于目前文本对比涉及篇目较少,数据统计并不丰富的现状,以《汉书》为主要的比较对象,参考《史记》《三国志》《文选》,逐篇建立相同篇目的对比表,以三章篇幅展开论述。由于《艺文类聚》选录的文本形态与完篇不同,所以第一章重点在于探究文本形态的变化,具体可归纳为三种形态:文章原本结构面目可见的剪切型,与原文本大不相同的概述型,文献抄辑导致的补充性文本。第二章选取有典型性的具体篇章为研究对象,探析《艺文类聚》处理文本时的删改规则,并以点拓面,进而考察篇章所代表的文体在《艺文类聚》中的存录变化。通过重要篇章的细化文本对比,可发现《艺文类聚》存录文章的基本规律,即先按照类目需求进行删改,侧重凸显类目主题;其次弱化文章的个人色彩,去个性化使选段更具普适性,更便于后人写作参考;最后往往删去该文体的标志语,并引发文章体式及文体归属的变化。第三章挖掘《艺文类聚》追求文章典范的具体表现,主要从具体的文本巧妙处理与类书属性下突出的选文追求两个方面展开。《艺文类聚》处理文本的巧妙之处主要体现在无明显缝合痕迹、保持押韵的连贯以及上下句的对仗等;将《艺文类聚》与同时期的类书《初学记》《北堂书钞》共同篇章存录情况的对比,寻找它们在体例和文本处理上的细微不同,得出《艺文类聚》在类书属性下具有突出的选文追求的结论。
其他文献
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近年来,社会分层情况变化和主观阶层认同状况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主客观认同的偏差日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武汉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体量规模特大,辐射面甚广。本研究以2014年武汉市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R)为例,对社会阶层认同偏差及其对社会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意义。首先,借鉴李春玲(2005)的职业声望分层法计算出职业声望分值。本文使用
连环画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经典连环画作品的出版增强了连环画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尝试以中国连环画发展历史为线索,集中讨论1977-1989年这段时期连环画如何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创作上发生的重要风格转向。重点分析在此期间连环画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创作理念等方面的风格特征,以及出版、发行、收藏等因素对连环画的影响。在新时期,兼具浓厚东方特色和艺术性的连环画不仅肩
汉语学习离不开汉字书写,而对于缅甸华文学校中小学生来说,写好汉字始终是一个难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因此,笔者以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孔子课堂五年级和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作业和试卷中的错别字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减少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研究对象主要以华人学生为主,且存在语言学习背景复杂、学习汉字时间短、学习汉字难点多等一系列问题。从搜集的语料来看,学生的错字偏误类
18至20世纪初,岛屿东南亚地区的廖内群岛和马来半岛柔佛(简称“廖柔”)的华人民间信仰特质,包括立庙及社区化两大层面,是在英荷占领管理殖民地与马来实权统治者天猛公推动港主制度下,来自中国华南移民,尤其是潮州的移民,前往廖柔的原始森林拓荒,发展农耕经济种植园丘,尤其是在甘蜜业的重点发展经济农作的背景下产生。在以华族先辈为主导开荒耕作之下,促使廖柔区域的原始森林,沿河两岸的地段逐步拓殖成甘蜜种植园和提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随之进行着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作为冷战后的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贸易政策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动的一个重要变量。2016年,特朗普不断宣传自由贸易对美国经济发展、就业和安全的威胁,吸引了长期以来受到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反全球化群体的支持,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正式上台后,特朗普确实也做到了言行一致,他的强行动力和执行力得以表现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汉语教材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对汉语教材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的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技术,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1978—2018年期间关于汉语教材研究的1814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把握汉语教材研究40年的文献增长与分布情况,了解其核心作者群;绘制高频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探测汉语教材
马来西亚慈济幼儿园穷20年之力,从无到有,从槟城成立首所幼儿园,进而扩充到全马7个州属共10所幼儿园。很多孩子在慈济幼儿园受教育的家长由于受到其孩子良好品行的影响,逐步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这种“孩子改变家长”的例子启发笔者撰写以慈济幼儿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藉此研究对家长有一些警醒作用,让她们教育的关注点由孩子的成绩至上转为品格优先。慈济的教育理念认为幼儿教育犹如小树苗向下扎根,因此着重生活教育以养
华文及其教育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已持续了逾200年,所取得的建树和佳绩,世界各地华人有目共睹,且给予高度评价。对于马来西亚的华社来说,这个荣耀和硕果可是来之不易。除了当初离乡背井的先辈移民曾经付出良多和屡屡作出贡献外,当今的华人华社亦频频奉献,一直全心全意地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护航及传承延续。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马来亚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华人被集体驱遣至新村聚居的艰苦岁月里,当地华社亦不忘根本,以热
十九世纪初,马来西亚九皇大帝信仰发端于民间,为闽、粤劳工移民南洋聚落膜拜的一种神明信仰。历经百年演变,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经济、宗教背景,九皇大帝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接纳与信奉的全国性宗教组织。九皇大帝信仰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信仰之一,原因在于各地九皇大帝宫庙善于营造人神互惠的情境,强调信仰对于个人效用与社会功能,使信徒在九皇大帝的信仰活动中真实感受到
本文研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早期华侨创办华文学校的校名取向及其中蕴含的意义与信息。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从中国移民南来的华人为教育子女而创办华文学校,为学校命名。这些校名反映了当时华侨对于民族、文化、祖国、故里及当地的地域情结,他们对后代子女教育的期望。本文搜集了马来西亚现有的1,296所华文小学、60所纯华人出资的华文独立型中学(民办),加上新加坡473所已消亡或已改制的华文学校校名,共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