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jdxy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社会,私塾是基础教育的主体,而塾师是私塾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转型,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开始脱离传统,迈向近代化(现代化),传统教育也开始遭受挑战,逐渐向现代教育过渡。本文以塾师阶层的变迁为视角,对塾师阶层从遭到新教育的冲击以来,直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以透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部分如何在近现代社会中逐渐被现代教育所替代。 由于塾师阶层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多重关系,论文对塾师阶层的关注也是多向度的,不仅包括塾师职业活动及其变迁,还包括塾师的经济生活、社会地位、社会流动、社会关系等方面。塾师职业是以私塾为依托,塾师的消失是以私塾的消亡为前提,故私塾变迁也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私塾变迁又与传统教育结构的消解和新式学校系统的建立、发展、普及密切相关。 塾师阶层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教育变迁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场观念、行为和命运的巨大转折,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近现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张力和阵痛。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塾师阶层的变迁表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科举制度废除切断了塾师们的仕进之路,降低了其职业吸引力;新式学校的建立和普及压缩了塾师阶层的职业队伍,改变了其职业行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迁消解了塾师的社会空间,使之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塾师阶层由“适者”到“不适者”的转化,直至最终消失,即是近现代中国教育挑战、反叛传统的一个侧面,是中国新教育发展在底层推进的一个缩影。这种消失过程以塾师阶层队伍数量的减少、经济待遇的下降、社会地位的降低、教学活动的变化为表征,以社会的政治革命、经济变革、文化鼎新和教育转型为诱因,是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交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在20世纪前半叶迟迟没有完成,始终带有新旧杂陈的过渡性特征,其中基础教育的二元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私塾的消亡到学校的普及,从塾师阶层的消失到学校教师的兴起,正好是完成了中国教育机构和教师职业在近现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塾师阶层的消失,宣告了中国传统教育形式的终结和中国教育现代转型的完成。
其他文献
随着整体教学环境的改进,如何更好创新《书法》这门传统文化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全新的教学对象以及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目前书法教学的重要思考对象。笔者从实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好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
20世纪90年代,Internet的飞速发展成为时代的亮点。随着技术的发展,Internet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汇集了成千上万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各种数字化设备和控制系统等,共
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工作非常繁杂,同时又对幼儿身心发展来讲十分关键。对于幼儿的教育和照料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甚至故意伤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幼儿的健康成长紧密相连。因
写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写字教学,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一定的写字能力,而且又因写字教学是紧密配合语文识字教学进行的,因而也有利于识字能力的提高
期刊
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语文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并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小学
我国大学体育需要确立文化本位。也就是说,需要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一切大学体育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希望借助高水平体育比赛来提高自身的声誉和社会影
星期天晨起,凭窗望去,高楼静立,绿树青青,气象万千。而楼下院子里调皮的麻雀跳跃枝头,叽叽喳喳,好不热闹,仿佛与路边、公园和远处山坡上锻炼的人们较劲争先。天蓝树绿满眼清明,让自然界的气息一下子显得格外清新亮丽。  伸臂舒展筋骨,踱步走进书房,伏案展纸,研墨醒笔,墨香四溢,挥毫抒写,那精美的词句跃然于纸上,一个字挨着一个字,一幅书法作品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创作成了。这个时候,再轻声细语地读一读所书写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