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中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是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丁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文学理论。它的要旨是认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读者(即接受者)的解释。文学批评与翻译批评有相通之处,接受美学也被认为同样适用于讨论文学翻译。从接受者参与文本的成立这一观点来看,翻译者也是文本的接受者之一。读者的主体性与期待视野、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对作品的历史性理解等观念对文学翻译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性作用。接受美学为翻译批评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国内主要集中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和欧美文学作品的汉译上,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研究则屈指可数。  因此,笔者选取了川端康成的两部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三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考察译者的文学翻译过程,就译者对文本的接受、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以及译者在翻译时受到的社会性影响进行探讨。本文通过上述探讨,意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合理地评价三位译者的文学翻译,验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拓宽并加深读者对不同译本的接受与理解。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理查德·赖特(RichardWright)发表了他的小说《土生子》,标志着非洲裔美国文学走向了成熟。继《土生子》之后,赖特发表了其自传体小说《黑孩子》,可以说是
作为“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影视翻译愈加得到翻译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字幕翻译。时至今日,全球化的影响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量国外影视剧进入中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
“就在施礼德走进德租界在一家小洋楼的墙角处坐下来过夜的时候,就觉得一个东西从楼上扔下来,正好砸在施礼德旁边的地上。那东西“当”的一声,施礼德拾起来一看,嗬,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包做活的针。”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租界一划定,英国人就在这一大片租界地里,过起了和他们在英国一样的生活。就因为天津英租界的生活环境好,许多下台的北洋武夫,就在这里买地建房,做起了“寓公”。 清末代皇帝溥仪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