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巴金的作品《家》和德国作家Birgit Vanderbeke的小说《Muschelessen》为例,深入比较中德传统家庭中的父权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文学作品对于解读和传承文化有重要意义。文化主题研究将文学作品置于其文化情境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主题。家庭中的权力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很多文学作品的表现主题。在中德传统家庭中,父权的核心地位对于家庭日常生活以及各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在巴金的作品《家》中,高老太爷对于家庭成员的教育,职业和婚姻选择等重大议题拥有绝对的决定权,任何违背其意愿的行为将被严厉惩罚。他坚持传统的家庭礼仪规范,树立自己的权威。高老太爷的至高地位与其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力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思想是分不开的。在高家,父权的存在造成了很多人的悲剧命运,也引发了受新思想熏陶的年轻一代的反抗。在德国女作家Birgit Vanderbeke的《吃贝壳》一书中,父亲将自己对于一个完美孩子的设想强行应用于对子女的教育中,操纵着妻子成为其奴仆和附属品.他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和流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实践着自己的家庭理想,而其他家庭成员的意愿和自由都成为了牺牲品。他不吝使用暴力,严密监督他们的言行,甚至要求家庭成员定期互相检举对方的“不良举动”。这给家庭成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父亲的统治与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及生理上的优势相关,并受到该家庭身上留存的东德印迹的影响。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在对父权的表现上都主要选取了决定权,责罚权和实践自我的家庭理想这几个方面,但针对每一方面的具体展开,两部作品各有侧重。从叙述角度上看,两部作品分别立足于高家的年轻一代和家庭中女儿的视角,充分表达了对于父亲极权的批判和反抗。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对父权的表现并不少见。20世纪的中国著名家族小说如《金粉世家》,《四世同堂》,《京华烟云》等都深入刻画了位于家庭核心地位的父亲形象,并将家族的命运与时代脉搏紧密关联。德国的战后文学作品则是将对战争和历史的记忆,对自我认同的疑惑和价值观的颠覆重建融入家庭的小圈子中发酵。不同辈分之间的冲突和代沟及父亲的缺失和寻觅都在很多作品中得到了表现。中德社会学中对于父权的历史根源和家庭权力关系变迁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有研究认为,当今家庭的权力关系已趋于平等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权已经消失。它不仅依然顽固地存在于很多家庭中,而且对于中德社会和文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