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宋元之际六十年间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实践,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宋元之际儒、佛、道对诗歌创作影响集中表现在诗人的心性修养方面。朱陆合流突出心的主观能动性,心能够冲破时空限制,想象丰富,心境的澄然明净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在情性论方面,存在着道德理性主义和自然感性主义两种倾向。这导致了诗歌审美表现的差异:前者重在以理节情,后者重在情性寓理。佛教的般若体验既是一种宗教体验,又是一种审美体验。它要求诗人去妄除蔽,达到心灵的明净之境,影响了诗歌空寂灵动的审美境界。不同的道教派别对宋元之际的诗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内丹派、全真教主要影响表现在诗人清净真心,忠君慈孝等道德观念则主要受到净明道的影响,邓牧的“复为完心”思想主要接受了传统道教全性葆真的影响。第二章论述了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遗民诗人的隐逸是道隐与心隐的结合,表现隐逸生活的不同方面是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平淡疏野是其诗歌的共同特点。具体说来,江西诗人的诗歌多具有忠孝等道德情感,以慷慨悲凉、风骨刚健为主;西湖诗人群体的人生道路选择是复杂多样的,有隐居著述以总结南宋灭亡的经验教训的,有沦为江湖游士居无定所的,有出仕学官以自谋生计的,他们的诗风也是复杂多样的。理学家的诗歌多表达神圣的道德责任感,理寓情中。戴表元是学官诗人的代表,其出仕是为道而仕和为禄而仕思想结合的结果,他论诗推崇司空图韵外之致的思想,诗风随其生活经历分为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第三章讨论了忠臣义士类诗人群体的创作。他们的诗歌充满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有慷慨激昂的阳刚美。正史和野史之别是文天祥和汪元量诗史精神的主要区别:前者充满道德情感,它是诗史精神的主要表现,包括评价历史事实的价值标准、历史观等;后者只是流于历史事实表象的叙述,缺乏深邃的历史感。谢翱的人格美集中体现在重建儒家的价值伦理体系中,其诗师法众多,兼具平淡与奇幻之美。林景熙的感情丰富而又矛盾,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有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诗风悽惋悲凉,含蓄蕴籍,平淡悠远。第四章论述了降元诗人方回的矛盾人格、诗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方回既高谈性命,强调道德修养,又贪婪聚敛,临阵屈膝降元。其诗学思想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诗统论、诗体论,他构建了自先秦至宋末诗歌的传承谱系,重视诗歌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审美特点。诗歌创作推尊杜甫和江西诗派,风格瘦硬枯淡、雄健豪放,又有唐诗的情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