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0例符合气滞血瘀型SPID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试验组予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通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的临床变化,并随访停药后一个月的临床症状。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综合疗效优于中药保留灌肠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中医疗效及局部体征疗效优中药保留灌肠组。盆腔积液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组内盆腔积液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盆腔积液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两组组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两组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优于中药保留灌肠组。4.盆腔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两组组内盆腔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1月两组组间盆腔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能更有效减轻患者盆腔疼痛。5.局部体征评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两组组内局部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两组组间局部体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检测:治疗过程中,本课题研究中患者均未出头晕、头痛、局部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药物过敏、烫伤等不良事件。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比单一的中药保留灌肠更能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且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