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效果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价,找出最优的恢复模式,可为今后破坏山体植被恢复的植物材料和模式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萨维诺夫干筛法对烟台市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林木生长、土壤改良、小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生长分析表明,阔叶树种生长明显好于针叶树种;其中树高生长量最大的是刺槐,胸径生长量最大的是麻栎;模式之间,整体生长表现为麻栎纯林>刺槐纯林>刺槐麻栎混交林>黑松纯林>刺槐黑松混交林>麻栎黑松混交林。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改善了土壤结构。其中,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密度均显著低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小;对土壤孔隙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混交林﹥纯林﹥灌草丛,0~10 cm土层优于10~20 cm土层;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储水能力和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均高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表明,土壤结构以灌草丛最差,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3.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各个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都逐渐降低。自然恢复的灌草丛由于缺少固定土壤的大根系,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分和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可以看出人工恢复模式和灌草丛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改善土壤养分从好到差依次为:麻栎黑松混交林、刺槐麻栎混交林、刺槐黑松混交林、黑松纯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灌草丛。综合后分析表明了人工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增加了脲酶的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破坏山体营造混交林的改善土壤效果好于纯林,改善土壤肥力最好的是麻栎黑松混交林,其次为刺槐麻栎混交林、刺槐黑松混交林、黑松纯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4.通过对小气候分析后发现:改善小气候以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灌草丛最差,其余从好到差依次为刺槐麻栎混交林、刺槐黑松混交林、麻栎纯林、黑松纯林、刺槐纯林。5.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提高了Shannon-Weiner(H)指数、物种丰富度、Simpson(D)指数。综合比较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多样性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麻栎黑松混交林、刺槐黑松混交林、刺槐麻栎混交林、麻栎纯林、黑松纯林、刺槐纯林、灌草丛。6.用隶属函数法对选出的24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从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麻栎黑松混交林、刺槐麻栎混交林、刺槐黑松混交林、麻栎纯林、刺槐纯林、黑松纯林、灌草丛。7.用集对分析法与隶属函数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并且三种混交林模式同属Ⅰ级,三种纯林模式同属Ⅱ级,灌草丛模式属Ⅲ级。
其他文献
在我国,石灰岩地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7,这些地区总体土层浅薄,土壤含钙量大,有效水供应不足,导致造林难度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因而,选择适合石灰岩地区立地的造林树种,探
小蠹虫和真菌之间的共生是森林生态系统内一种普遍的生态学现象,是生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在我国北方红脂大小蠹发生区,多种小蠹虫和天牛广泛存在并在部分地区造成明显的危
本文以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为试验材料,取植株高矮一致,叶量相似,根部形态基本一致的一年生幼苗进行盆栽干旱试验。研究地锦幼苗在土壤自然失水胁迫情况下,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如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数据环境和提高数据互操作性近年来越来越重要,许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商,已经提出很
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的方枝柏纯林、急尖长苞冷杉纯林和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林型下长鞭红景天和优势种的更新,了解长鞭红景天在不同林型下的更新情
AP1基因是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在花器官发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提取小黑杨中与拟南芥AP1基因同源的PsnAP1-1和PsnAP1-2基因。主要结果如下:  通过序列分析,PsnA
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严重危害葡萄生产,是制约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控为主要措施,在葡萄生长季需多次、大量施用化学
提出一种采用神经网络非线性系统控制的结构及原理.即采用两个BP神经网络,一个用来对被控系统进行在线辨识,另一个用做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并对具有未知外部负载干扰的电液位置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