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对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与阅读技能相比,对于同一语篇,外语学习者常面临能读懂而听不懂的困境,听力困难同时也会制约学习者口语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发展。新课标(2017版)对听力的要求指明,高中学生应能听懂并理解多模态视听语篇,根据重读、语调、节奏等的变化感知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也依据课标的要求修改增添了真实的和话题多样的听力及视频内容,越来越多的省份在高考中加入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考察,如何适应新变化来开展高中英语听力的教与学值得探讨。与此同时,关注听力过程,有效地指导外语学习者学习听力是近年来听力研究的焦点。目前大多高中听力教学注重做题训练、反复听材料而未重视学生听力过程中的理解障碍,加上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自上而下的听力解码过程研究如听力策略和图式知识教学、元认知听力教学等,对自下而上的听力解码过程研究关注较少,已有研究表明与语音能力相关的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的识别与听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显著相关。因此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在听力教学中加入针对句重音、节奏和语调的超音段音位的训练探索其对高中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对高中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有什么影响?2.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对于不同听力水平的高中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什么影响?3.学生对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持有什么态度?为探究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选取广东省东莞市麻涌中学的高一年级(7)班和(10)班共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2020年9月1日至11月30日),使用了听力理解能力测试、半结构化访谈两种实验工具来进行研究。本训练方式侧重在英语听力中训练学生对三个最显著的超音段音位特征,即重音、节奏和语调的感知与产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探究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对高中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具体的训练过程以整体感知、小组讨论标记和教师讲解、模仿跟读和重构四个主要环节组成。实验结束后,经对两个班的前后测成绩的统计分析,以及对访谈数据的分类分析,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能够显著提高高中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具体来说,本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提取事实细节信息、推断关键信息两种听力微技能,而对于获取主旨大意和推断说话者的观点态度两种听力微技能无显著提升作用。第二,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可以显著提升高、中、低听力水平的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具体来说,本训练能够显著提升高听力水平学生推断关键信息一种听力微技能;显著提升中等听力水平学生提取事实细节信息、推断关键信息两种听力微技能;显著提升低听力水平学生提取事实细节信息、获取主旨大意,推断关键信息三种听力微技能;第三,高中低听力水平的学生对基于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训练整体持认同态度。学生认为本训练在促进听力认知加工、提升听力兴趣与动机、掌握听力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对听力能力有帮助。具体来看,高、中听力水平的学生从本训练中获益更多,他们认为识别节奏意群对其听力训练帮助最大;训练后学生的工具性听力动机得到提升,听力焦虑相对下降;学生从本训练中学到了如何进行词汇、口语和听力的学习;此外,参与的学生也指出了超音段听力训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最后,论文总结了本研究所得成果,阐述了基于本实验研究结果把中学英语语音与听力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从语音教学着手进行听力教学的建议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英语写作作为一项产出性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难点。英语写作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是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在对文献的阅读以及研究调查中发现,当前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主要原因体现在两大方面:1)现有写作教学方法不当,写作教学与阅读割裂,写作训练缺乏相关语言输入的支撑;2)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忽视对于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读写整合”式教学,此教学强调利用读写互
学位
学位
英语语法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语法教学方法也不断地在被探索发展中,主要有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显性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英语语法规则的直接讲解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该语法项目的目的。它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学生通过机械操练习得语法项目。隐性教学法是指通过创造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它强调学生中心的作用。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可避免的缺点,所以以克拉
学位
阅读是语言习得中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不断深入,它仍然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教育部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条件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以满足时代的更高要求。正如先前的研究者所调查的那样,负面的内在情感例如:焦虑,对阅读能力和水平有重大影响。但是,目前关注减轻初中生阅读焦虑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对初中生英语阅读焦虑和水平的
学位
多年来,间隔效应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方面对间隔效应进行了研究。在语言学习中,词汇学习及长时间记忆应成为重中之重。与词汇学习与保持有关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然而,其中大多数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间隔的时间取值及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短期记忆上。少有学者探讨间隔对初中英语词汇习得的长期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间隔对学生词汇长期保持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
学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具备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六大能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批判性思维,作为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应具有的一项重要思维能力,因此受到学者和教师们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倾向,作为构成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延展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
学位
词汇几乎广泛地被所有第二语言学习者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因此,语言教师必须制定和部署适当的学习任务,以促进成功的词汇学习。附带习得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词汇附带习得,近年来,其已成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之一。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词汇附带习得及其影响因素。在Nagy等人提出“词汇附带习得”之后,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试图探索促进词汇附带习得的方法。阅读后完成任务已被
学位
学位
二语研究者发现词汇搭配作为词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交际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学习者搭配习得已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焦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运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来探究二语词汇搭配习得,旨在研究出一种有效的词汇搭配教学方法。国外研究表明改良版本的整体听写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搭配知识习得。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少有研究致力于探究改良版整体听写对中国学生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的影响。因
学位
阅读作为—种重要的语言输入手段,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阅读在中学生英语课堂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凯勒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ARCS动机模式(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从四个方面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