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族乡村乃是乡村的一种.宗族是以家庭单位为基础,按一定的规范,由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自周代宗法制度以来,宗族组织成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流布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拥有民众之广也非其他社会组织所能比拟.但在宗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也曾屡遭贬抑.最近的一次是在20世纪中叶,由于宗族制度中父系家长统治原则的封建性与落后性,宗族体制几乎面临"灭顶之灾".然而,为什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乡村社会再度呈现宗族复兴的气象?这种复苏是否具有局域性呢?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展开了对某一乡村社区宗族生活的调查与研究.宗族及宗族文化的复兴与转型倍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多数学者偏向选取组织形态严密,极具典型性的华南宗族进行类推.作者对这一研究区域的局限性不免有些疑惑.该文试图从一个崭新的领域着手,即:以北方乡村为研究对象,在个案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宗族文化复兴的基础,及社会转型时期宗族文化所表现出的变迁.全文以族谱的重修为出发点,围绕族谱重修的过程,继而透视社会中宗族组织的重新确立.族谱乃宗族文化的标志,作者以为它的重修不仅代表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同时,通过这一个案中族谱文化的变迁还反映出宗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此外,在对具体宗族文化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中,该文选取了婚姻礼俗、祖先与宗教信仰、建房习俗与社会互助、养老与分家四种宗族文化类型.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宗族文化发展脉落,折射当代乡村宗族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与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宗族文化活动将原本"各自为政"的独立家庭与大传统下的家族重新整合,强化宗族观念与宗族的凝聚力.该文结尾,由各种宗族文化的复兴现象引申出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传统文化的复兴固然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也需有客观因素的激活.文章的余论部分,从经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剖析,试图为宗族文化的复苏寻求根源.同时,作者还由此进一步勾勒出宗族发展的趋势.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对趋势的判断的确值得学者们不断地深思与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