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Meta分析法进一步明确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2.在确定血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为识别置管的高危患者和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主要为CNKI、Wan Fang、Pub Med、Embase、Science Direct和Cochrane Library中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文献。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Meta分析软件即Revman5.3对提取到的纳入文献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分类资料的合并效应量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2.回顾性研究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诊并住院的146例PICC置管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PICC相关性血栓组12例,非血栓组134例。以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作为因变量,以Meta分析后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即肥胖(BMI≥30)、癌症、血栓史、PICC或CVC置管史、穿刺次数≥2次、置管侧肢体肿胀、卧床>72h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按照文献筛选的流程和标准,最终纳入10篇文献,包括5篇队列研究,5篇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总病例数为3471例,血栓组为662例,非血栓组为2809例。Meta分析的合并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7项因素,即肥胖(BMI≥30):OR=2.20,95%CI(1.41,3.44);癌症:OR=1.68,95%CI(1.12,2.53);血栓史:OR=1.77,95%CI(1.36,2.32);PICC或CVC置管史:OR=3.83,95%CI(1.51,9.66);穿刺次数≥2次:OR=1.77,95%CI(1.09,2.87);置管侧肢体肿胀:OR=15.44,95%CI(6.44,37.05);卧床>72h:OR=9.44,95%CI(3.87,23.02)。结果表明这些因素是影响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2.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回归模型,得到回归模型为Logit(P)=-1.681+2.184×肥胖(BMI≥30)+2.283×癌症+2.086×血栓史+2.177×PICC或CVC置管史+3.518×穿刺次数≥2次+3.027×置管侧肢体肿胀+1.153×卧床>72h。该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95.9%,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统计学认为对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并且得到最佳临界值为4.632,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81.2%和75.7%。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模型,方便实用,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明确高危患者,从而及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