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大肠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评价针刺治疗肿瘤化疗药物对胃肠道毒副反应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上海市曙光医院肿瘤科住院部,诊断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给予化疗前后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32例,给予化疗前后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观察患者化疗后消化道毒性反应、呕吐持续天数、追加止吐药剂量、KPS健康功能状况、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及骨髓抑制情况。评价针刺治疗大肠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 结果:1.呕吐控制方面,化疗第1日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7,P=0.127),第2到第5日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69、-1.99、-2.201、-2.392,P值分别为0.009、<0.001、0.043、0.017),治疗组能更好的控制化疗后呕吐程度。2.呕吐持续天数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11,P=0.00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呕吐持续天数更短。3.追加止吐药物剂量方面,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9,P=0.021),治疗组能降低止吐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因使用止吐药所引起的副作用。4.恶心控制方面,在化疗第1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7,P=0.26),随后4日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22、-2.061、-2.608、-2.608,P值分别为0.02、0.039、0.017、0.009),治疗组控制化疗后恶心方面优于对照组。5.腹泻控制方面,化疗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组疗效相当。6.口腔黏膜控制方面,化疗后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疗效不同。7.卡劳夫斯基(KPS)健康功能状况评分方面,化疗后第1日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32,P=0.218),第3、5日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11、-2.148,P值分别为0.035、0.032)。8.肿瘤病人生存质量评分方面,化疗第1日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4,P=0.094),化疗第5日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2,P=0.045)。9.骨髓抑制方面,化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7,P=0.042);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80,P=0.326);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7,P=0.329)。 结论:针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大肠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疗效肯定,较单独使用托烷司琼治疗效果明显,且能降低白细胞减少幅度,延缓大肠癌患者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