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构建了虾-鱼半循环池塘养殖模式,系统由滤食性鱼类养殖塘和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集约化养殖塘组成,鱼塘同时作为虾塘的供水源,采取消毒、放养滤食性鱼类、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等综合调控技术改善水质。本研究对鱼塘、虾塘的水体理化因子、藻相、弧菌等进行监测,旨在为本模式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综合调控对鱼塘水体理化生物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综合调控显著降低鱼塘弧菌数量,平均降幅为45.64%;弧菌占总异养细菌的比例平均下降53.37%,表明综合调控有效降低水体有害菌数量。同时,综合调控增加了鱼塘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密度平均升高59.38%,生物量平均升高58.6%。此外,综合调控提高池塘水体DO,稳定水体的pH。2.对利用鱼塘水作为水源的虾池(实验塘)水体理化生物指标监测结果表明,整个周期虾池弧菌含量低,变化平稳,平均值为0.18×103CFU/ml,利用外河水作为水源的对照塘则出现后期弧菌突然爆发的现象。同时,实验塘检出藻类6门54属126种;对照塘检出藻类6门47属87种。实验塘中后期藻类的种类数高于同期对照塘的种类数;对照塘在中后期出现一次蓝藻水华(色球藻密度占到藻类总密度的97.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实验塘比对照塘变化平稳,藻相的稳定性好。另外,实验塘早晨的DO显著高于对照塘早晨的DO(p<0.05)。最终,实验塘的成活率为65.5%,比对照塘高出37.5%;实验塘的产量为4515kg/hm2,比对照塘高17.1%。3.虾塘从鱼塘补水后,虾塘水DO提高7.70%,透明度提高32.41%,pH降低了4.32%,其中早晨pH显著降低,亚硝酸氮降低了21.13%;藻类密度提高29.16%,藻类生物量提高44.81%,藻类种类数提高68.39%。4.实验过程中鱼塘的pH低于同期虾塘的pH,其中鱼塘pH更接近最适pH(7.5~8.5)。鱼塘的亚硝酸氮显著低于虾塘的亚硝酸氮;鱼塘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比虾塘稳定;鱼塘整个养殖过程主要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虾塘中后期主要以蓝藻为主;鱼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同期虾塘,群落复杂,水质稳定。鱼塘比虾塘弧菌数量低,变化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