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的“虚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是其小说的代表系列,比起前几个系列,作者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虚构化处理,从而追求一种精神的超越,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可能性世界”。
  本文以伊瑟尔的虚构理论为支撑对阎连科小说中的虚构性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对虚构性及虚构理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中,“文学虚构”的概念是变动不居的,比较典型的是认识论与语言论的观点。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虚构理论。第二章分析了“耙耧系列”小说中的现实、想象与虚构。通过重塑乡土记忆、凝结个人经验、对乡土中国进行现代想象,阎连科在“耙耧系列”中达到了现实、想象与虚构的三元合一。第三章分析了“耙耧系列”小说的建构方式——选择、融合与自解。在“耙耧系列”中,阎连科选择了独立的地理世界、特定的民间资源,并进行了语言、结构、风格这三个层面的融合。小说还为读者呈现了大量荒诞性的情节和真实性的细节,通过“仿佛”语式结构将现实悬置,完成了文本的虚构性“自解”。第四章分析了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与表演性。阎连科的虚构文本具有丰富的游戏意味,不乏文学的嬉戏性和娱乐性,但是同时也具有超越的特性,能够在游戏中突现文学的精神。同时“耙耧系列”中的虚构其实就是作家在创作中将内在自我转化为多重角色的表演,呈现着人类无限的可塑性。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易代之变。沉睡了300多年的唱和词,在这场风云际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之前已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清初唱和活动与清初词风的演进、清词的“中兴”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明末清初词坛“巨擘”的陈维崧,既是这场唱和风尚中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稼轩风”唱和的引领者。现存陈维崧的词作约有一千六百多首,其中唱和词的数量有四百多首,占其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数量非常庞大,陈维崧可以称是清代唱和词的第一人。同时,
学位
“说部”体例可溯源到汉代刘向的《说苑》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目前材料来看,在明代王世贞的《弇州四部稿》中,“说部”首次以独立类目的形式出现。此后,许多著作相继沿用。  作为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一部清代官修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虽然没有设立“说部”类目,但“说部”作为一个概念,广泛见于类序及提要中。《总目》中的“说部”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其内涵不明确,外延所指也没有清晰的划分界限。  在《总目》
杜甫哀悼诗文是指杜甫为悼念、追念同时代逝者及祭悼宗祖而创作的诗歌与文章。据此定义,可以明确杜甫的哀悼诗共计29题,36首;哀悼文则包括祭文、墓志、碑文在内,共计6篇。  就中国文学史而言,在杜甫之前,哀悼诗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也即先秦发轫期、两汉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在此期间,以汉武帝、蔡邕、潘岳、庾信等为代表的为数众多的文人创作出大量的哀悼类文学作品并得以流传。及至杜甫所在的唐代,哀
学位
王符在《潜夫论》中广泛批评时政,总结得失,体现了其博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该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法律、伦理、教育等各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反映和叙述。在书中,王符以兼采众家的格局,对东汉中后期政局衰乱、世风浇薄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笔力遒劲、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本文以《潜夫论》的引书为研究对象,考察王符知识体系和思想的博杂性,挖掘《潜夫论》的引书价值。全文共四部分。  第一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被称为唐代诗家之“三李”,他们的诗作具有梦幻色彩、宗教色彩等种种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发现三者的梦诗创作数量颇多,同时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三李”所处时代约为公元八世纪初至九世纪中后期,三位诗人恰好贯穿了唐王朝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至衰的变化历程。梦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其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与个人心理等内涵十分值得探究,诗
学位
人名是作为个体的人存在于社会中的特定称谓符号,是人之间进行交流最重要的符号之一,也是在群体里区别作为个体的你、我、他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人名还是伴随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见证者,人名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意识、价值追求、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金庸武侠小说通俗易懂,影响广泛深远,艺术水平与审美价值也达到一定高度。小说人名是集文化、审美、符号、技巧、意识形态等多方面要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金
学位
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业迅速崛起,丛书的编纂与出版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闲赏为主题的丛书逐渐流行起来,在出版市场广受欢迎。《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是明代闲赏丛书中的典型代表。  论文第一部分梳理了《欣赏编》系列丛书的版本系统,讨论了《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之间的关系。《欣赏编》有明正德间长洲沈津刊本、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刊本及万历八年茅一相刊本。在沈滓《欣赏编》的影响下,茅一相还
学位
明代是历史上宦官专权较为严重的朝代。明初宦官的角色偏重于“奴”,主要职责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永乐以后,宦官因外出任职而具有了干政的条件。在历代宦官中,明代宦官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内书堂教育、自学或者其他途径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其中一些人在文学艺术方面还颇有造诣。随着明代出版业的繁荣,太监也参与到刻书活动中,这就使宦官又具有了出版者的身份。目前学界对明代宦官刻书已有所关注,但还缺乏系
学位
日本古籍刊本术语是伴随着出版活动出现的,总体上反映着当时的出版状况。日本的刊本术语是在吸收中国刊本术语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随着自身出版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充,最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刊本术语体系。而这个庞大的刊本术语体系,反映了出版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观察日本出版文化的窗口。本文旨在从日本的刊本术语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梳理,考证其含义、来源及演变,从而体现日本不同时代的出版面貌。同时引入中国的刊本术语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