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安排开展的多项专项监测、调查和试验研究项目的基础数据,通过农户调查、专项统计监测、野外试验监测等手段,通过专家咨询、统计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并结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流域的一个村级示范点和一个县级示范区为基础,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将典型案例研究与专项重点问题的区域性调查分析相结合,从分析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研究与退耕还林相关的经济、政策影响分析和粮食安全,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的效益和经济政策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峡水库库首县大坝前沿的中坝村村级水平,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分值为64.58,综合效益较好;生态效益分值为71.32,较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四川岷江水系青衣江上游的天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分值为57.98,综合效益一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是一般,但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两个案例比较,结果表明小尺度上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较为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相对显著,而在县域尺度上,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表现一般。因此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出发,应明确在重点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工程实施的综合效益。粮食安全是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重要问题。西部地区是我国退耕还林任务最重、社会经济状况最差的地区,退耕还林的多是坡耕地,生态林比重在80%左右,退耕还林对粮食的总体影响不大。退耕还林已经初步显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民脱贫致富,增强了农民应对社会风险的化解能力。然而必须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同时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鼓励新型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好国家生态目标与群众经济目标的关系;稳定、创新林权和林地制度,将退耕还林工作必须纳入小流域或区域的统筹规划(区划)与管理之中,创新经营模式;必须完善和建立合理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同时,退耕工程必须与治愚或文化扶贫相结合。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退耕还林还存在诸如科研及规划严重滞后,盲目扩大与急功近利,经济林比重过大且结构趋同,政策、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同时还面临国家财力有限、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地区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的不一致、工程困难地区水资源匮乏或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最高目标出发,需要坚持退耕还林政策不动摇,加大宏观调控,处理好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完善和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创新资金管理模式,强化监督与评估,巩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