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利用1993-2011中国大陆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测算了分省的农业碳排放量,并以农业碳强度作为农业碳排放指标,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非参数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第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地区差距呈缩小趋势。从地区差距的来源及其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贡献率在样本考察期内始终高于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这说明地区间差距是导致我国农业碳排放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第三,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东部和中部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都呈现缩小态势,而西部呈现扩大态势。第四,Markov链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中高和高水平的省区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低、中低和中等水平的省区碳排放则不具有稳定性。整体来看,低水平的农业碳排放将不再存在,总体会向着中高和高水平的趋势发展。其次,文章通过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农业碳排放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第一,Moran’s I指数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局域异质性和集聚特征。第二,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地区差异在样本考察期内存在下降趋势。第三,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表明,全国、东部和中部各省的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效应,而西部各省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效应。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结构优化及农业劳动力规模显著提高了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农业碳排放水平,而耕地规模、农业科技水平和碳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农业碳排放水平,其中农业科技水平并没有显著降低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