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制备阿霉素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DOX-BSA-NP),观察其形态、粒径及药物缓释规律。2.制备并初步鉴定131I-antiAFP(甲胎蛋白单抗)导向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131I-antiAFP(-)DOX-BSA-NP)。3.观察131I-AFP单抗导向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对荷瘤裸鼠的体内抗肝癌疗效。
方法:1.DOX-BSA-NP制备:以阿霉素、牛血清白蛋白为材料,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阿霉素白蛋白微球(DOX-BSA-NP);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及颗粒大小;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方法测定DOX-BSA-NP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观察体外释药性质。2.131I-antiAFP-DOX-BSA-NP制备:采用SPDP交联法制备单抗导向的载阿霉素免疫毫微球,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及颗粒大小;凝胶电泳测定其共价连接。3.培养人肝癌细胞株,建立人肝癌荷瘤裸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为空白对照(生理盐水)组(A组)、131(I)治疗组(B组)、131I-antiAFP治疗组(C组)、131I-antiAFP-DOX-BSA-NP治疗组(D组)、antiAFP-DOX-BSA-NP治疗组(E组)。治疗后观察21天,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计算注药后各组肿瘤的生长率。第21天处死,取肿瘤组织,HE染色行病理学检查。核素相关治疗组(B、C、D组)行核医学检查,于第1、2、4、7天行SPECT显像,并计算不同时间不同组别之间的肿瘤区放射性计数。
结果:1.DOX-BSA-NP外观呈红色,电镜下呈圆球状,分散均匀;平均粒径大小约160nm,分布均匀,载药量约为1.8%,包封率为90.3%,体外释药持续缓慢,第7天时,累积释药分数达到95%。2.采用SPDP交联方法制备的131I-antiAFP-DOX-BSA-NP成球形,粒径大小约330nm-400nm。3.荷瘤裸鼠体内治疗21天后,抑瘤曲线发现,C组与其他组比较抑瘤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肿瘤组织切片发现D组肿瘤组织坏死较其余组明显。核素相关治疗B、C、D三组比较,D组放射性计数高于B组和C组,D组肿瘤区放射性计数与B组和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采用去溶剂化法可成功制备具有缓释效果的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2.SPDP方法可以将131I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与载药微球连接,制备出具有免疫功能的纳米粒。3.荷瘤裸鼠肝细胞癌移植瘤治疗后,各治疗组均有效。其中,131I-antiAFP-DOX-BSA-NP治疗组促进肿瘤坏死、缩小肿瘤体积最为显著,提示核素联合免疫毫微粒的治疗可能会成为肝癌靶向治疗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