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海湖裸鲤(G.przewalksii)是青海湖的特有种,处于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周边淡水支流,繁殖力低,生存环境恶劣,生长缓慢。且由于早期的过度捕捞,产卵场、育幼场的破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近年来随着增殖放流工作以及修复洄游通道后,青海湖裸鲤资源逐步恢复,但尚未恢复至历史最高时期的资源量。作为溯河洄游性鱼类,沙柳河是青海湖裸鲤一个重要产卵河
【基金项目】
:
农村农业部财政专项“西北地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裸鲤(G.przewalksii)是青海湖的特有种,处于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周边淡水支流,繁殖力低,生存环境恶劣,生长缓慢。且由于早期的过度捕捞,产卵场、育幼场的破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近年来随着增殖放流工作以及修复洄游通道后,青海湖裸鲤资源逐步恢复,但尚未恢复至历史最高时期的资源量。作为溯河洄游性鱼类,沙柳河是青海湖裸鲤一个重要产卵河道,是青海湖的五大淡水支流中的第二大支流,对青海湖裸鲤的资源量补充极为重要。本文通过解析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初步了解青海湖裸鲤野外资源补充量;探究青海湖裸鲤早期生长规律,以及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揭示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发生规律,对资源的补充有了数据支撑,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的有效恢复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9-2020年调查了沙柳河的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分析了时空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早期资源的影响,以及沙柳河对青海湖裸鲤的资源补充量;并研究了2020年仔鱼耳石微结构,观察耳石形态特征,确证耳石沉积规律,研究轮纹间距变化规律,及耳石与仔鱼生长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2020年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831粒,仔鱼7097尾,卵苗总量呈下降趋势。调查发现,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鱼卵自6月初出现,至7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8月达到高峰,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2019年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2020年鱼卵径流量为11.93×106粒,仔鱼径流量为30.99×106尾,卵苗径流量下降较多。卵苗丰度空间分布从河口往上丰度呈依次递减趋势,但2号断面由于产卵场较多而鱼卵丰度偏高;断面水平分布一般为右岸>左岸>中心,但会受水动力影响而有所差异。检验表明,2019年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卵苗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随机选取2020年沙柳河调查仔鱼样150尾,共解剖出300个耳石。研究发现,20日龄仔鱼的微耳石呈椭圆形,随着日龄的增多,外部特征变化并不明显,17-27日龄仔鱼矢耳石由近椭圆形向贻贝形转变,形态变化明显,特征鲜明;150个微耳石样中有34.00%可完全清晰辨别,5.33%无法辨别,150个矢耳石样中有10.00%可完全清晰辨别,19.33%无法辨别。通过温度标记法验证发现,耳石日轮沉积规律呈日周期性,根据轮纹数N+1推算的野生仔鱼平均日龄为19.47±3.58日龄,日龄范围为10-34日龄,主要分布在15-22日龄,20日龄仔鱼最多。由此推测10日龄的野生仔鱼鳔已形成,可以主动离开产卵场,20日龄左右的野生仔鱼已具备一定的游泳能力,可以自主寻觅食物,而34日龄以上的仔鱼已回湖育肥。结合日龄和采样日期推算2020年沙柳河野生仔鱼孵化期为6月5日-8月14日,孵化时间长达两个多月,但主要集中于7月中旬和8月初,由此可更加精准确定亲鱼繁殖时间。3.沙柳河野生仔鱼第2-8轮轮纹间距逐渐增大,不同梯度温度人工培育仔鱼第2-5轮轮纹间距逐渐增大,之后均至第24轮轮纹间距呈减小趋势,但随着温度梯度的上升,轮纹间距逐渐增大,依次为10℃7.87±0.89μm<15℃8.59±0.72μm<20℃9.49±0.82μm,轮纹间距减小趋势逐渐缩小,分析表明第2-5轮为内源性营养时期,第5-8轮为混合营养时期,第8轮后为外源性营养时期,耳石的沉积受温度和营养的影响较大。回归分析发现,青海湖裸鲤仔鱼全长与日龄呈显著线性相关,耳石直径与仔鱼全长呈显著线性相关,人工培育仔鱼拟合度均要高于野生仔鱼,随着温度的上升仔鱼生长速度加快。各梯度温度仔鱼全长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128mm/d、0.167mm/d、0.175mm/d,沙柳河野生仔鱼平均生长率为0.155mm/d,低于低温度人工培育仔鱼,高于高温度人工培育仔鱼,而15℃中的仔鱼全长与日龄相关性最强,拟合度最高。
其他文献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网箱养殖、资源增殖和休闲垂钓的理想鱼种。近年来,随着许氏平鲉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受病害防控技术的限制,养殖病害时有发生,病害种类越来越多,其中以细菌性疾病最为常见。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细菌,由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引起的弧菌病已被认为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
鲤(Cyprinus carpio)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泛的淡水鱼之一,其中大部分鲤的养殖分布在中国,年产量约为300万吨。我国有丰富的鲤科种群,如黄河鲤、松浦镜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瓯江彩鲤等,其中黄河鲤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占有重要地位。鱼类肌肉富含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等,是其营养和鲜美味道的主要来源。然而,影响黄河鲤肌肉氨基酸与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
真蛸(Octopus vulgaris)为世界广布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真蛸具有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口感适宜,且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特点,为中国重要经济头足类。本研究选用4种真蛸常用的天然饵料: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组)、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 Rathbun)(蟹组)、四角蛤蜊(Mactra v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包膜亮氨酸(Leu),研究其对仿刺参幼参生长、消化酶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究仿刺参幼参对饲料中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其后,在仿刺参幼参对Leu和异亮氨酸(Ile)最适需求量已知的条件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3个水平的包膜Leu和3个水平的包膜Ile,探究饲料中Leu和Ile交互作用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及生理
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其下游江段是指从湖口开始至入海口,湖口江段是指长江八里江段上下长约40 km的长江干流江段。河道分汊较多,江心沙洲同样不少。而且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沿岸星罗分布较多工厂,导致长江水质受到污染,水域生态压力变大。为更好的了解长江湖口江段渔业资源研究现状,利用2016及2018年的科室历史资料以及2019年在鱼类繁殖期间的4~8月对湖口江段早期资源进行蹲点调查监测。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
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刺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刺参的增养殖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刺参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其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山东、辽宁等大面积养殖池塘刺参大量死亡损失,对沿海刺参养殖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刺参的影响以及刺参对高温胁迫产生的应答反应
长江下游安庆段全长约237 km,整个江段由河漫滩、沙洲和低阶地组成,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丰富。安庆江段优良的水文条件和丰富的饵料生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境基础,历来是长江下游渔业资源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本文以长江安庆段为研究区域,以长江干流自然岸线、砌石岸线和碎石岸线邻近3km水域为研究范围,以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采样法对不同岸线水域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
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渔业资源丰富。近些年,污染物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太湖,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太湖鱼类出现单一化、小型化现象。本研究通过历年调查数据对刀鲚(Coilia nasus)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并利用2017-2018年数据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太湖进行Ecopath建模,评估了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能量特征,研究放流种类鲢鳙的生态容量及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的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居于近海,每年2月中旬刀鲚亲鱼开始分批由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一般而言,生殖洄游期间不进食,主要依靠体内积累的能量完成长距离生殖洄游,生殖洄游前积累的能量物质对顺利完成整个生殖洄游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刀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量急剧下降,渔汛持续时间缩短,洄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恶化以及养殖不规范对大黄鱼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环境因子对大黄鱼的影响、掌握大黄鱼适宜的环境因子范围,以达到规范养殖的目的,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本文概括了大黄鱼对溶解氧(DO)、p H、盐度、光照及温度这五个主要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研究进展。大黄鱼适宜的溶氧量通常需要在4.65 mg/L以上,在较长时间的低溶氧环境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