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各国都在为此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有效地减免儿童贫困,是各方一直致力解决的难题,虽然在很多国家,整体贫困率有所下降,儿童贫困率却仍在上升。目前,对儿童贫困问题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儿童贫困的界定和测量、贫困儿童的规模和基本生活状况、贫困对儿童的影响等问题,这部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政策形成提供了支持。本文力图在此基础上关注贫困儿童自身的感受和应对策略,试图了解儿童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贫困,又是如何应对自身贫困等问题,从儿童的视角为贫困儿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推进该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儿童减贫政策提供研究依据。 本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为理论框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来倾听儿童的声音,分别在河南、陕西、江西、甘肃四省选择18个乡镇,采取目的性抽样选取合适的个案74个,其中包括贫困家庭42户,普通家庭32户,使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丰富的研究资料。 研究主要发现:(1)在儿童视角下,贫困不仅是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匮乏,还是儿童每天要去面对的日常生活经历,儿童在这样的境遇下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受到的剥夺和排斥。(2)贫困儿童群体虽然都经历着贫困,但在对自身经历的评价、感受及应对策略问题上并非总是消极、麻木和无助的。他们有的不认为自己的经历是贫困,有的能够积极乐观接受这种不利境遇,还有的会通过日常的甚至长期经营性的行为来对抗贫困,体现出了自身的主体性。(3)这一群体虽然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个体各方面的差异(如个人、家庭、环境等)使得贫困对其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有所不同。 根据研究发现,笔者认为:(1)儿童的声音值得关注,将他们对贫困的认识、态度和应对策略反馈于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中,有利于他们真正得益于政策。(2)我国目前对于贫困儿童的政策主要是补救型的社会救助政策,而这部分政策还很不完善,不能满足贫困儿童的需求,实践中也问题重重,因此应重视儿童贫困,将其当作特殊的贫困群体给予特殊的救助。(3)贫困儿童具有主体性,儿童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应充分发挥国家责任,通过更全面的制度建设来系统地削减儿童贫困,建立发展型儿童福利政策,投资儿童,支持家庭,满足儿童各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