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政府认为最有可能取得美、英、法、苏四国的同情和支持,因此愈加重视与这四个国家的关系,以遏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法两国当时的政治、外交政策及两国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此时期法国在华的投资及中法经贸关系。当时法国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府执行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加之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法国在30年代出现的经济衰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法经济贸易的发展。本文以“七七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分别阐述了每个时期法国对华的投资、中法贸易、商品结构及变迁、法国对华的借款和经济援助等,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法经贸关系的特点及对抗日战争的影响。由于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中法经贸关系呈逐年衰落的趋势。至1940年6月,执政的维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利于中国抗战的政策,于是国民政府中断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中法贸易也因此一度中断。总的说来,抗战时期法对华投资技术含量少,大多以借款为主;两国贸易商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生丝和制造业为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法对华武器输出大量增加。文中所列表格从表面上看,中国一直处于两国贸易顺差的有利地位,但其实不然,很多数据只显示了中国和法国本土的贸易数额,未包括法国庞大的海外属地和保护国。此外法国还可以从其他渠道如对华贷款的利息、航运收入、租界经济及教会投资等弥补本土对华贸易顺差。所以法国是对华经贸的受益者。但在抗战中,法国为中国提供的一定数量的武器及军需用品,改善了当时中国武器落后和资源匮乏的状况,加强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力。同时法国在华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投资,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援助,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力图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法经贸关系分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分析其特点、产生此特点的原因及对抗战产生的影响。对此时期中法两国彼此间的贸易地位及商品贸易结构的变迁作了全面的论证。另外本文对沦陷区内日本对外国在华企业政策、沦陷区内法在华企业的经营状况等也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