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但是目前农民表现出的生态意识不强,环保观念落后,生态维权意识缺乏等诸多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还不高造成。同时这也是阻碍农民生态意识培养,以及发挥农民环保主动性的主要原因。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必须要改变其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念,要把生态知识和生态要求作为其行为的规范。这样的行为规范的养成不可能是自发自觉地形成,而必须经过培养和训练。这样的规范一经养成对于调节农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会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农村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的物质保障还不足以为生态环保提供资金支持。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制约着村民生态意识的养成。因此,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环境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生态认知,培养生态意识,坚定生态信念,调节生态情感,规范生态行为以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理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着手,说明人类的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坚持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各项设施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使其树立生态道德观和责任感,增强其生态意识,从而达到规范其生态行为。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当前广西的生态环境出发,论述广西生态环境的现状。通过分析2012年生态环境状况数据可知,广西的生态环境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物不经处理排放、农村垃圾处置基础设施缺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塑料薄膜使用过后没有分类回收处置带来“白色污染”等。总的来看,广西农村的生态环境总体表现并不是很理想。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造成广西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广西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民的生态意识不够强,生态责任感缺乏是制约广西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文化素质不高,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忽视生态环保,在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粗放型的开采方式,乱砍滥伐等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农民生态意识的缺乏不无联系。最后一部分主要是论述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对策。首先是提高教育在改进农民生态意识中的作用。借助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在农民群体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民心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农民生态责任感。其次是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加大投入,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生产绿色产品;完善农村各项环保基础设施,以人为本,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增强农民的环保法制意识和生态维权意识。最后是发挥民间力量,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农民的环保行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下乡活动,深入农民群体开展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活动,把农民培养成具有生态道德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