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转型期文学,近代文学具有两方面的特殊职能:一方面记录中国人于变革时代的心灵体验,一方面尝试实现自身革新。而近代文学革新是在文学本体衍变、创作主体转型、传播媒介发展、接受主体转型诸方面的合力推动下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主体由传统文士向近代作家的转型无疑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近代文学转型研究,大多以作品转型为重心兼及作家转型研究。而以近代文学创作主体转型研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分析其之于近代文学全面转型具体影响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本文拟将涌现于辛亥前后的南社作家群作为研究对象,将之视为中国文学创作主体由传统文士向近代作家转型过程中——上承“维新”一代下启“新文化”一代——之一特殊阶段的典型代表展开论述。相较于传统文士,以过渡态存在的南社作家群在知识结构、社会思想、社会身份等方面皆呈现出了以近现代专业作家为指向的新变:在知识结构层面上,不同于依托科举教育,构筑起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基本格局的学术知识体系的传统文士,南社作家在积极参与中国学术文化近现代转轨实践的过程中,一面以“引入”的姿态充分融化新知,一面以“改造”的自觉尝试整理国故,从而扎实地扩展了群体的人文视野,调整了群体的认知方式,从而在总体上推动了知识结构趋向近代化的分科之学。在社会思想层面上,不同于以天下为基本空间认知,以臣民辅君为自我实现首要途径,基本服膺于专制君权的传统文士,南社作家在深度介入近代社会变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打造近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倾向于凭借国民身份进行觉民的自我实现方式,明确了共和民主的政治价值追求,从而在总体上趋近于具有近现代社会意识的近代作家。在社会身份层面上,不同于宗法社会中紧密依存于科举的传统文士“在朝为官吏,在府为幕僚,在野为绅族”的主要身份选择,南社作家因科举废止中断了文人与政权的传统联系,并在客观上从四民社会中解放出来,伴随着职业社会的逐步确立与近代革命风潮的起落,逐步转向以革命宣传家、文教从业者等社会身份为具象表征的近代职业作家。而由这些已然产生新变的知识结构、社会思想、社会身份所共同组成的近代性文化人格,则潜在地决定着以南社作家群为代表的近代文学创作主体,在具体的文学文化实践中,一面推动中国文学总体视阈、价值取向与创作方法的近代转换,一面实现自身脱离传统文士阶层而趋向于近代作家群体的转型。而通过分析创作主体的这些新变对文学总体发展演变的具体影响,概括其对于推动近代文学实现转型的作用,这对深入理解知识分子近代转型与文学转型,窥探近现代文学队伍建构与文学秩序重建之过程,进而梳理近现代文学发展之规律都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