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主要参考书目四部分构成。正文中含有7个简表,23幅图片;文后另有12个附录作为补充性说明,包括傣文诗行及其汉语译文、村落仪式介绍、艺人生活简史等。
绪论部分介绍傣族叙事诗的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田野研究过程和资料来源说明、傣语的国际音标转写规则。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傣族诗歌的文类、叙事诗的文本结构以及民间库藏情况。作者首先从本土话语体系出发,对傣族诗歌进行文类分析,进而界定叙事诗的含义。其次,对叙事诗文本进行篇章结构、句式和曲调分析。第三,介绍叙事诗抄本的保存环境、民间库存量和文本传抄的现状。通过对若干村落的文本数量统计,得知德宏地区的傣族叙事诗库存量仍然较大。
第二章主要探讨傣族叙事诗的演述方式、演述者,以及叙事诗的创编。每一种诗歌文类都有其特定的演述形式,主要有“盘”、“贺”、“晃”、“莱”四种。本章第一部分运用戴尔·海默斯的言说模式,对“盘令”即吟诵叙事诗做了详细的分析。本章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德宏地区的傣族民间艺人,包括佛教信徒领头人“贺鲁”、奘房长老“卜幸丫坦”、业余歌手“摩哈”、民间术士“摩古拉”等。正是他们在村落生活中不断的演述、吟唱,叙事诗才得以传承下来。在本章最后部分初步探讨了诗人遵循傣族传统的诗学法则,运用程式、主题以及故事类型来创作叙事诗的过程。
第三章探讨傣族叙事诗的村落仪式语境。人们主要是在村落仪式或节日庆典中抄献和演述傣族叙事诗的,这些仪式活动主要有佛教节日、人生礼仪等。本文通过各种实例来描述村落仪式,并分析与仪式相关的诗歌文本。文章最后探讨了叙事诗的归属问题,叙事诗在仪式上演述而体现的神圣力量是属于私人的,因而诗原本只属于第一个抄献者;但是从实物文本上看,它是属于集体共享的文化财产。
结语部分总结了作者的研究工作、论文的核心内容及其价值,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最后展望了傣族叙事诗研究的未来。
论文以民族志诗学的田野研究为基础,从本土话语体系出发,试图阐释傣族叙事诗演述传统的内部机制,重点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界定傣族叙事诗的本土概念,廓清傣族叙事诗与其他相混淆的文类;第二,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畴内对傣族叙事诗的演述传统进行民族志诗学的阐释,并解析叙事诗的传承机制;第三,受到口头程式理论的启示,通过对傣文诗行的分析,初步探讨傣族叙事诗的诗学法则和创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