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优化表层切削术后远期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及视觉质量的影响因素。
方法:高度近视患者138人138眼,术前屈光度平均为-11.78±1.89D、最佳矫正视力为logMAR BCVA0.4~-0.08、术后角膜曲率K1值为37.503±1.935D、K2值为36.47±1.80D、均值K为36.986±1.849D。所有病例按以下顺序进行系统检查:常规屈光检查,包括标准照明条件下标准对数视力测量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确定;Hartmann-Shack像差仪自然暗室瞳孔下采集像差数据,测量结果分别采用5mm及3mm分析直径进行分析;Humphry Atalas 995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K1/K2值及轴向,角膜表面规则指数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Oculus Pentacam测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及获得后表面高度图;TAKAGI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进行对比及眩光敏感度的测量。LASEK/epi-LASIK术后随访一年以上。SAS 8.2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手术前后不同直径下高阶像差、对比及眩光敏感度、角膜屈光回退与最佳矫正视力改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手术后各项高阶像差均增加,与术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5mm分析直径的像差改变较3mm分析直径明显。在高阶像差四项指标中,以球差Z(4,0)的改变最为显著。5mm分析直径中总高阶像差RMS h变化与年龄及光学区相关,慧差RMS 3变化与年龄相关,球差RMS 4变化与年龄、光学区、制瓣方式相关,Z(4,0)变化与年龄、光学区及切削深度相关。3mm分析直径中未发现与像差改变相关的因素。手术后对比及眩光敏感度均下降,其中以眩光敏感度下降幅度更为显著。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各空间频率的对比及眩光敏感度均与术前的屈光度(等效球镜)相关。术后 IogMAR BCVA平均0.3~-0.18,手术前后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中术后BCVA升高48眼、保持68眼、下降22眼。本次随访角膜曲率K1(38.517±1.849)D、K2(37.643±1.845)D、K(38.080±1.823)D,存在统计学差异。未发现与BCVA及角膜屈光回退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论:高度近视优化表层切削术后远期球差轻度增加,高阶像差轻度增加,对比敏感度下降;术前屈光度是影响术后对比及眩光敏感度的重要因素:光学区设计也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重要的因素;制瓣方式对术后远期视觉质量改变无影响;年龄影响术后暗环境下的高阶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