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行腰椎旁神经联合腰骶丛阻滞,评价该方法在老年高危患者行髋部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7-2018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年龄≥70岁,ASA分级Ⅲ~Ⅳ,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法,随机分为腰椎旁神经联合腰骶丛阻滞(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B组)每组各30例。腰椎旁阻滞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A组):腰骶丛一次性分别给药注射0.4%罗哌卡因25ml、20ml,腰椎旁给0.3%罗哌卡因10ml。腰硬联合麻醉(B组):采用传统的腰硬联合麻醉方法,选取l3-4间隙,蛛网膜下腔给予轻比重0.2%-0.3%罗哌卡因2ml,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T3)阻滞后10min及(T6)术毕时麻醉感觉、运动阻滞评分情况、术前(T0)、切皮时(T1)、阻滞后5min(T2)、10min(T3)、20min(T4)、30min(T5)、术毕时(T6)的心率(HR)、舒张压(SBP)、收缩压(DB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和血压下降基础值的20%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记录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头痛、精神异常、穿刺点异常情况(血肿、感染)及神经损伤情况等行术后随访。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构成、年龄、体重、麻醉起效时间及手术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HR、SBP、DBP在T1、T2、T3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T1-T6时间点A组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比B组更趋于稳定。与B组相比,A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和阿托品的用量少于B组(P<0.05)。T3(阻滞后10min)两组运动评分≤2例数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阻滞后10min)感觉评分、T6(术毕)时运动、感觉评分≤2例数百分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4h内发生并发症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比B组减少的趋势。两组术后24hVAS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组(腰椎旁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头痛、精神异常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少,24h内镇痛效果与B组(腰硬组)效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