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对象为话剧传入之初至抗战爆发前后的演剧实践。
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是一种虚拟的、程式化的表现形式,而西方现代话剧则以逼近生活形态的动作、说白为表现手段,讲究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模仿,二者呈现出的审美形态截然不同,与此相关联的管理运作机制及社会存在方式等亦大不相同。由于现代化话语的挟裹,传统戏曲被视为旧时代的遗形物,成了被打倒、被淘汰的对象,话剧则获得了进步、革命、未来戏剧发展方向等殊荣,因此话剧登堂入室,成为中国戏剧现代化转型的样本,对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话剧自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在经历了相当曲折的传播、发展过程后,终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演剧模式,“写实”这一理念则成为该过程中的方向标。论文围绕“写实”这一核心概念,着重从舞台艺术内部(包括舞台美术、表演、观演关系)和社会存在方式两大方面入手探讨这一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这里的“写实”最初是中国剧界对西方话剧特质的总体概括,是相对于传统演剧的“写意”而言,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使用,但随着对话剧理解的深入及中国特定的社会情形所需,“写实”的内涵被日渐固定于现实主义,其他的风格则遭到排斥。抗战爆发前后,现代话剧初步建立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经典写实主义为范本的演剧模式,话剧真正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态被普通民众认可,可以说自话剧传入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这一段历程,既是话剧地位奠定的过程,也是隐患潜伏的过程。这之后的话剧实践,既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不断纠正此时遗留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