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存在否定冗余和歧义现象的“差点(没)+VP”句式,语言学界已有诸多研究,主要通过分类分析“差点(没)+VP”句式中“VP”语义特征的方法消除歧义,但关于其形成的歧义现象研究并不充分。同时,“差点(没)+VP”的句式结构是否存在冗余,以及“差点(没)+VP”是表达肯定意义还是否定意义的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基于以上方面,本文提出与试图解决如下问题:(1)“差点(没)+VP”句式中的“没”否定冗余现象的成因以及句式中“没”的功能;(2)可否通过生成语法理论解释分析“差点(没)+VP”句式因冗余现象而产生的歧义。本文通过总结学习有关研究,得出“差点(没)+VP”句式既可表达肯定意义又可表达否定意义,“没”在此句式结构中不仅起到后向否定作用,也可作双向否定(否定冗余)加强语气。句式中的“没”存在失去否定意义的情形,但其并非冗余,而是在元语言使用中充当重要角色。从不同视角来看,负面形式能表达与正面形式相同的命题含义及相对应的肯定意义。基于句法理论中,句法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中不同句子成分组成的规则和句子结构成分间关系的理论,以语调、语境等其他语言表达层面上的特征为理论基础,主要描写句子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三种关系,即位置关系、替换关系和同现关系。本文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分析了“差点(没)+VP”句式歧义形成的原因,通过实例阐述了其在语感与语料中的使用倾向,并研究其歧义产生过程。面向“差点(没)+VP”句式,研究其句法特征。在生成语法框架下,主要从肯定否定的区分、虚实性的区分、上下文语境、语音语调、主观倾向与客观事实这六个方面阐释句式中“没”所造成的冗余与歧义现象。并进一步针对其产生的歧义,基于生成语法中阿尔法移动和深表层结构理论对收集的语料数据进行研究,得出其歧义产生原因为一个以上的深层结构对应一个相同的表层结构。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下句子从人脑深层结构产生,经阿尔法移动转换生成至表层结构,最终产生书面与口述语句。以此来阐明“差点(没)+VP”句式歧义的派生。此外,也概括了相应在实用对话语言中常用且与“差点(没)+VP”句式相类似的其他汉语(方言)的句式结构。因此,关于句法理论下“差点(没)+VP”句式的研究不仅为“差点(没)+VP”句式的研究给出了另一个新的角度,更深刻化了学者对其相关句式的理解,同时对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