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配合中医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L198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配合中医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经验,通过观察相应指标,判定本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提高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5月武汉市普爱医院骨科收住院符合条件的跟骨骨折患者39例42足进行分析,其中男34例37足,女5例5足,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36.93±8.9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纯植骨组和植骨+中药组,各组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单纯植骨组术后行常规治疗,不采用中药治疗;植骨+中药组术后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中药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到24个月不等,平均13.6个月),观察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术前和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进行比较;术后半年Bohler角及Gissane角进行比较;术后半年Bohler角及Gissane角复位丢失(术后与术后半年角度差值)比较;采用AOFAS足部评分系统对患者患足进行评分,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1.两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果分析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术前、术后及术后半年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1)两组术前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均P>0.05;(2)两组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均P>0.05;(3)两组术后半年Bohler角比较,P>0.05; Gissane角比较,P<0.05;3.两组术后AOFAS足部评分结果及统计分析两组术后AOFAS足部评分比较,P<0.05;4.两组术后半年Bohler角及Gissane角复位丢失比较及统计分析两组术后半年Bohler角复位丢失比较,P<0.05;两组术后半年Gissane角复位丢失比较,P<0.05;结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配合术后中医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单纯术中植骨患者比较,可有效降低术后半年Bohler角及Gissane角复位丢失,对术后半年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疗效显著。所选用的中成药口服制剂具有行气活血、补肝肾、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之功。中药熏洗方熏洗患肢,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润滑关节之功,对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作用。术中植骨配合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对于缓解跟骨骨折术后疼痛、促进功能康复及降低Bohler角及Gissane角的复位丢失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该方法具有固定稳定,操作简便,易于患者接受,无副作用和疗效确切等优点,适合于临床上在跟骨骨折术后患者中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课程表问题是时间表问题中重要的应用内容.采用一种新的基因编码方法,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大学课程安排的实际,并采用先进的PBIL算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等骨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细胞衰老已被证明是导致骨代谢过程中骨量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细胞外囊泡是由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传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和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尚不及全世界的1/4,而山东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6,亩均占
目的:探讨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术)在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9月之间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单侧腹股沟疝斜无张力疝
建立了天然气二氧化碳重整工艺流程模型,并利用Aspenplus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得到的合成气组成与直接还原铁实际生产所用的还原气组成非常吻合.对关键操作参数,天然气流量、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 ,首先阐述了韩剧的热播成因,然后从收视率、审美取向、以及电视剧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对国内电视剧的市场的影响。
教师共情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经过研究发现,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共情能力。其培
在对当前变更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的分析基础上,从软件开发过程、尤其是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工作流建模技术、敏捷开发和过程管理,提出了一个基
<正> 这是著名剧作家盛和煜同实力派导演张曼君再度搭档的力作;这是戏剧舞台久违了的聚焦农民现实生活的乡土诗剧;这也是湖北花鼓戏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的又一个阶梯。作者
21世纪是信息生态世纪,伴随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网络课程随之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关注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