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开发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有关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冲突事件屡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些冲突事件是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博弈引起的,其根源就是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分配失衡。在不少地方存在资源开发的正面成果(财富)被少数人得到,而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却由当地居民来承担的不合理现象。资源开发企业经营者一夜暴富;反之,伴随着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资源所在地的居民越来越穷。依目前情形来看,资源开发的利益并没有实现共享。资源开发企业获得了利润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但是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收入没有增加、生活没有改善、地位没有提高。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区位经济优势,没能带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依旧没能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我国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其中石材种类多,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是,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并没有使当地摆脱“富饶的贫困”悖论,资源开发企业只是嵌入式地进入民族地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不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仍然较为滞后。另外,随着资源开发,民族地区“资源诅咒”现象显现,社会、经济问题随之而来。因此,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益博弈机制对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同胞增收致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是各民族群众的普遍心声,更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另外,鉴于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家为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的权利提供法律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企业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这一规定在我国现行资源开发法律制度中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优先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力。二是要求中央政府在其主导的自然资源开发中采取适当措施照顾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的利益。但是,从我国现行资源开发法律制度的安排来看,特殊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因此,全面、系统地考察和研究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益博弈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族地区乡村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在资源开发利益博弈现实情况中各利益方存在利益冲突。协调各博弈方的利益关系,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在资源开发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政治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经济利益也随之受损。从理论上探讨农民弱势地位的制度性原因,以期提升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另外,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有效的乡村治理又必须依靠特定的社会规范以及保障这些规范得以运作的公共权力主体来实现。地方基层政府在资源开发利益博弈中存在缺位、越位等角色失衡,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效应。因此,寻找地方基层政府在资源开发利益博弈中的机制体制缺陷,正确发挥地方基层政府的乡村治理功能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目前,学术界对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运用博弈论理论,结合田野调查获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杨氏苗寨石材开发利益博弈案例,分析杨氏苗寨石材开发利益分配格局,明确利益相关方及其行为模式。通过分析石材开发过程中杨氏苗寨、石材开发企业和地方基层政府三方的相互利益关系及博弈失衡的表现,寻求博弈失衡的原因。最后构建在石材开发利益博弈中的博弈模型,探讨石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以期达到策略均衡。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的研究进展,确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以及明确相关理论。第二章围绕杨氏苗寨展开,杨氏苗寨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优秀的家风传承和对自然的崇拜。宗族制、寨老制等杨氏苗寨特有的社会组织结构与蕴含了这种特色社会结构的村民自治制度一同组成了苗寨的社会组织结构。杨氏苗寨至今仍残留的家族公有制经济等,其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影响着杨氏苗寨石材开发的利益博弈。第三章明确杨氏苗寨石材开发中形成的以杨氏苗寨为核心,石材开发企业和地方基层政府三方利益博弈主体,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并由此决定了其各自的行为模式。第四章展开分析石材开发中杨氏苗寨与石材开发企业的博弈。分析双方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石材开发企业负外部效应等原因导致的利益博弈失衡,探讨双方在石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第五章展开分析石材开发中杨氏苗寨与地方基层政府的博弈,分析双方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博弈失衡负效应及失衡原因等,探讨双方在石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建立博弈模型,用博弈模型限定博弈的约束要素,明确三方博弈的特征,分析利益博弈的基本取向。结语部分探寻建立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以期能够展开适用于资源开发中的相关利益博弈,达到策略均衡。
我国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其中石材种类多,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是,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并没有使当地摆脱“富饶的贫困”悖论,资源开发企业只是嵌入式地进入民族地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不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仍然较为滞后。另外,随着资源开发,民族地区“资源诅咒”现象显现,社会、经济问题随之而来。因此,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益博弈机制对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同胞增收致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是各民族群众的普遍心声,更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另外,鉴于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家为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的权利提供法律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企业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这一规定在我国现行资源开发法律制度中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优先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力。二是要求中央政府在其主导的自然资源开发中采取适当措施照顾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的利益。但是,从我国现行资源开发法律制度的安排来看,特殊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因此,全面、系统地考察和研究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益博弈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族地区乡村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在资源开发利益博弈现实情况中各利益方存在利益冲突。协调各博弈方的利益关系,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在资源开发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政治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经济利益也随之受损。从理论上探讨农民弱势地位的制度性原因,以期提升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另外,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有效的乡村治理又必须依靠特定的社会规范以及保障这些规范得以运作的公共权力主体来实现。地方基层政府在资源开发利益博弈中存在缺位、越位等角色失衡,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效应。因此,寻找地方基层政府在资源开发利益博弈中的机制体制缺陷,正确发挥地方基层政府的乡村治理功能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目前,学术界对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运用博弈论理论,结合田野调查获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杨氏苗寨石材开发利益博弈案例,分析杨氏苗寨石材开发利益分配格局,明确利益相关方及其行为模式。通过分析石材开发过程中杨氏苗寨、石材开发企业和地方基层政府三方的相互利益关系及博弈失衡的表现,寻求博弈失衡的原因。最后构建在石材开发利益博弈中的博弈模型,探讨石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以期达到策略均衡。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的研究进展,确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以及明确相关理论。第二章围绕杨氏苗寨展开,杨氏苗寨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优秀的家风传承和对自然的崇拜。宗族制、寨老制等杨氏苗寨特有的社会组织结构与蕴含了这种特色社会结构的村民自治制度一同组成了苗寨的社会组织结构。杨氏苗寨至今仍残留的家族公有制经济等,其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影响着杨氏苗寨石材开发的利益博弈。第三章明确杨氏苗寨石材开发中形成的以杨氏苗寨为核心,石材开发企业和地方基层政府三方利益博弈主体,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并由此决定了其各自的行为模式。第四章展开分析石材开发中杨氏苗寨与石材开发企业的博弈。分析双方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石材开发企业负外部效应等原因导致的利益博弈失衡,探讨双方在石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第五章展开分析石材开发中杨氏苗寨与地方基层政府的博弈,分析双方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博弈失衡负效应及失衡原因等,探讨双方在石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建立博弈模型,用博弈模型限定博弈的约束要素,明确三方博弈的特征,分析利益博弈的基本取向。结语部分探寻建立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以期能够展开适用于资源开发中的相关利益博弈,达到策略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