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动物实验,利用细胞组织学,来确定运动所造成的骨骼肌损伤程度。并通过生物化学检测手段,分析在不同负荷运动所造成骨骼肌损伤时,血液中CK、LDH、MDA及LPO的生物活性变化。探讨骨骼肌损伤标志物,为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诊断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选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非运动组(即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实验组。运动实验组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分为两组:一次性过量运动组和连续一周过量运动组。根据样品采集的时间不同每一运动组又分为: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48h三组。共计分7个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动物的饲养条件相同。在正式实验前2天,对运动实验组的实验动物进行10~15h的熟悉跑台运动,速度为10~12m/min,坡度为00。一次性过量运动实验:实验动物在跑台上进行持续性下坡跑,跑台坡度为-160,速度为16 m/min,运动过程中采用声、光及毛刷刺激,使动物保持持续运动至力竭。连续一周过量运动实验:运动方式同一次性过量运动组。运动结束后将鼠放回笼内,同样条件饲养。连续运动一周。在实验方案完成后,分别在运动后即刻、24h、48h进行采样取材。采用3%的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腹腔注射进行麻醉(按每只鼠2~2.5ml)。心脏采血5~10ml,放入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2ml,其它放置于离心管中,静止停放30min~60min后,以3000r/min离心制备血清,采用比色法测定CK、LDH、CMD、及SOD。采血后立即采取大鼠右下肢的腓肠肌,做组织学检查。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过量运动组,骨骼肌受损严重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运动后24h、运动后即刻、运动后48h。连续一周运动骨骼肌受损严重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最后一次运动的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血清中酶的活性与非运动对照组相比,在运动后即刻都有极显著的上升(P<0.001);在随后的两个时间位点上,它们的活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一次性过量运动对骨骼肌的损伤程度大于连续一周过量运动对骨骼肌的损伤程度。一次性过量运动对骨骼肌的损伤峰值出现在运动后24h,连续一周过量运动对骨骼肌的损伤峰值出现在最后一次运动后即刻。2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时,血液中的血清酶:磷酸肌酸激酶(CK酶)、乳酸脱氢酶(LDH)及脂质过氧化(LPO)的终产物丙二醛(MDA)活性和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加。3一次性过量运动造成骨骼肌损伤:血清CK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而骨骼肌损伤的峰值是在运动后24h;LDH、MAD、及SOD出现的峰值与骨骼肌损伤的峰值相吻合;连续一周过量运动造成骨骼肌损伤的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其血液中生物化学标志物CK、LDH、MAD和SOD的峰值均与之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