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无达诂,每个读诗的人都有不同的“诂”,这是由诗的特质决定的。所以翻译诗歌就是难上加难的工作,由此诗歌翻译的问题也颇多,比如诗歌的可译性问题和诗歌的译者问题历来都是比较引人注目的。而后面的诗歌译者问题正是作者即将讨论的。译者作为翻译的绝对主体,首先也是源语文本的读者,他们的翻译肯定要受到各自理解的影响,或者更确切地说,由他们的理解决定。在诗歌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写诗懂诗的译者和不懂诗的译者肯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翻译,这便渐渐衍生出两类译者,诗人译者和学者译者。两类译者的翻译因此就成了诗歌翻译中常被讨论的问题。到底诗歌应该由谁来翻译呢?或者谁才能更好地翻译诗歌?这就需要对诗歌翻译的主体进行研究。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就很适合从阐释学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作者以阐释学为基本理论支撑,具体运用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四步骤对两大诗歌译者的阐释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他们各自的阐释特点,并以一首古诗《鹿柴》的10个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证明,从而发掘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最优阐释。论文首先引入诗歌翻译中现存的诗人译者和学者译者问题,交代论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背景。接着对所需理论支撑进行历史回顾,梳理了阐释学理论的发展史及其当代研究现状。虽然阐释学作为译本评价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各方质疑,且阐释学本身也已到了十字路口的艰难发展阶段,其用来分析两种译者翻译的可行性和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因为诗歌理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其次翻译即理解即阐释的观点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这方面找到了契合。在分析两种译者各自的阐释特点之前,作者先对“诗人译者”和“学者译者”的提法进行了历史考证,之后引入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进行具体分析。斯坦纳的阐释运作建构在阐释学理论的大框架之上,四个步骤明晰可见易于操作,从而为分析两种译者的阐释特点提供了方便。论文析出两种译者的阐释特点三条,从中发掘了自己的最优阐释观点。之后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具体验证,诗人译者和学者译者的译本各有优缺点,是因为理解和阐释不同而造成的,最优的翻译/阐释需要集齐诗人和学者的双面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