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或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文学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诗歌与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文学样式逐渐趋于成熟,涌现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总结和归纳进程中,文学家们把诗歌的灵魂界定为意象。随着藏学研究的发展,不少藏族文艺青年,在学习研究国内外文学理论基础上,汲取文艺养分,将国内外文论中的“意象”一词,直译为“意色”、“意影”、“心影”、“表象”和“兴象”等多种词汇。使得这一文学核心词汇出现了不同的译词,在藏族文学中具体运用时出现混乱现象,这对于发展藏族文艺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知道,意象的内涵则为情景交融,有诗则有意象,意象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理论的核心,研究诗歌就要研究诗歌的意象。藏族是一个多产诗歌的民族,纵观藏族文学史可知,藏族先民在其历史长河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质和量远远超出其他文学体裁。但对于诗歌意象的研究刚刚起步,现如今还没有哪位学者专门从事诗歌意象的研究。很多学者在借鉴其他民族对意象研究的基础上,将意象等外来文学概念没有取舍、没有研究地随意翻译后直接嫁接到藏族文学理论上。本人在系统学习藏族传统文艺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中西方文论中的“意象”后,发现所谓诗歌的“意象”一词,在藏族古代文艺作品中已初现端倪,约在十四世纪之际,伴随《诗镜》的藏译本的出现,渐趋成熟。而这一词汇在藏族传统文论中称为。因此无需从他者文学理论中再次翻译一个新词汇来代替已有的本民族词汇。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可知,该词包含了中西方文论中所称的“意象”的情景交融特征。虽然在藏族传统文论中一词出现较早,但对其研究没能深入。因其故,本人在挖掘藏族传统文论基础和比较中西方文论基础上,特选择《论吐蕃时期藏族诗歌的意象》为研究题目,较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藏族诗歌意象的产生、发展、分类、特点、影响和鉴赏等,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本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藏族文学中特指意象的与国内外理论之意象内涵是否等同一致;同时较深入分析了意象理论的演变过程,意象怎样成为诗歌的灵魂及核心理论的原因。另外,通过阐释国内外对意象内涵的解析及生成过程,正确认识和解读意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结合藏族传统文论,纠正了意象的不同译注。提出了“意象”的这些新翻译词汇在藏族传统语境及构词特征中,不能尽善尽美地完整表达“意象”的内涵,故而挖掘本民族原有的词汇进行替代。通过研究后发现该词能完全涵盖“意象”的内涵和特征。第二章,为了更清楚地阐明意象的内涵及层次,结合藏族古代诗歌文本,从不同理论角度探讨了意象的分类,认为可将藏族诗歌意象分为整体意象和具体意象;生活意象和文本意象;写实意象和虚构意象;自然、社会和艺术意象;眼中意象、心中意象和手中意象等。第三章,结合吐蕃时期的诗歌,探讨其形象性、喻义恰当性、民族性、象征性、情感性、生动性、朦胧性和创新性等意象特征。第四章,探讨了吐蕃时期的诗歌意象对《米拉日巴道歌》和《霍岭之战》等作品意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吐蕃时期的大量惯用意象及意象生成艺术,对藏族后期文学意象的应用和生成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五章,探讨了如何解读诗歌意象所必需的文学修养。提出了如需提升鉴赏藏族诗歌的能力及方法,就要系统学习研究藏族诗学理论、诵读文本、细嚼动词、以文法四素和文法四门多读诗。总而言之,本论文在学习借鉴文艺美学及文艺理论基础上,结合藏族传统诗歌及理论基础,对藏族诗歌意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首次挖掘界定了“意象”的藏语概念,并对吐蕃时期诗歌的意象内涵及层次,通过分类归纳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