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西北穆斯林聚集区NGO生存策略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地域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不可否认,在西部大开发及其相关政策提出的十多年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整体改善。然而,该区域社会发展滞后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并且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众多,少数民族群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与主流民族群体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NGO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支撑,逐渐成为我国转型期下不同社会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协调者。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调整的现实背景下,通过组织化的途径实现社会利益表达是个体在面对多元化社会构成形势下的一种理性选择。从这一角度而言,NGO的存在与发展适应了这种趋势。西北少数民族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如何促进少数民族群体整体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服务该区域NGO关注的重点。  本文拟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实地研究的方式,在具体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非结构式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以及多个案分析法(群体个案研究)的方法,重点选择甘肃省服务民族群体典型的NGO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了解考察这些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如何获取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维系组织生存的。  在占有和总结大量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总结出在这一区域提供公益服务NGO的生存策略体系。在这一逻辑体系中具体包括生存措施及特征、生存特征原因以及生存模式三个层面,并重点围绕组织运作、资源获取、关系建构、制度环境等几个涉及组织生存策略形成的核心要素去呈现服务穆斯林少数民族群体NGO生存策略特征。本文认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差异性产生的制度供给不平衡、民族性与宗教性的重合共同作用等是影响服务该区域民族群体NGO生存策略的主要因素。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服务西北穆斯林民族群体NGO形成的是对于制度体系“非对等性”依附的组织生存模式。
其他文献
全球化时代时空被压缩,个人跨族群、地域及国家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在同一时间或者同一地点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接触或碰撞,增加着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
本文以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按照本地女工的日常生活实践,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车间、宿舍、社会和家庭四个重要场域,力图通过对这四个场域中女工行为的分析,揭示其身份建构的一般逻
本文基于固始县M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
随着农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头等大事。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同时,在农村土地流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长期积累的而又未
城市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型群体的出现--失地农民。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主要关注的是失地农民出现的原因、权利损失与利益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