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书写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是文学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书写主题,被作家反复吟咏、抒写。1930年代,有不少作家都把自己艺术的目光投射、倾注于自杀书写,自杀者形象及其自杀行为成为很多作品的主人公与素材。据不完全统计,在1930年代文学中有近百部作品包含自杀书写,广泛涵盖了左翼、京派、海派、“战国策”派、东北作家群、台湾乡土小说等数大文学流派,见诸四十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以及多位剧作家笔下的话剧创作。当自杀书写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当自杀作为“主题语象”在如此众多的作家笔下被反复提及,它就不再是一种“无情之物”,而是已然成为承载凝聚着作家深刻情感经验和深沉生命价值体验的“金钥匙”,我们可以藉此探访作家的精神世界,揣摩其创作意图,洞开通往作家心灵深处之门。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对1930年代包含自杀书写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并对作品中的自杀书写进行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自杀书写中涌现出的形形色色、数量浩繁的自杀者形象并对其进行分类,探究193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书写“写了什么”、作家“为什么要写”以及“怎么写的”等问题。
  本文拟分为三章展开论述,每章又细分为四节或五节。第一章研讨193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书写塑造的几类典型的自杀者人物形象,主要对1930年代文学中自杀书写塑造的自杀者人物形象进行系统性地分类,并撷取其中封建枷锁桎梏下的女性自杀者形象、苦难生活压扁的小人物自杀者形象、时代漩涡中的迷惘青年自杀者形象、为理想信念殁身的殉道自杀者形象等四类较为显著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自杀者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力求解决193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书写“写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详述1930年代文学中自杀书写承载的社会学意义,主要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宏阔研究视野将自杀书写纳入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深度挖掘其背后蕴藏的社会意义,如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个人解放浪潮的承传赓续、对国民党执政时期白色恐怖的氛围中黑暗惨痛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对日趋尖锐和急遽攀升的民族矛盾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忠实写照等,以求通过自杀书写来描摹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管窥波诡云谲的时代风貌,体认和把握该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时代特征,实现对社会矛盾在审美表现中的整体性观照,进而解决这一时期的作家们为什么要进行自杀书写的问题。
  第三章探究193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书写蕴含的审美价值及其局限性,主要对1930年代文学中自杀书写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审美色彩进行深入研究,解读自杀书写的悲剧意蕴和美学价值,体味不同类型的自杀书写引发的不同审美效果,如殉情者的为爱葬身、决绝赴死渲染出一抹哀婉凄绝之美;殉难者在悲惨境遇中的离世能够触发、激起读者的怜悯恐惧之情;殉道者与卫道士的慷慨罹难、英勇献祭能够谱写鸣奏出一曲崇高壮美之歌。并试图通过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来分析193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书写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旨在为中国现代小说美学建构提供经典案例。
  其中,揣摩该时期作家进行自杀书写的写作意图和创作动机,探究作家为什么要进行自杀书写,揭示自杀书写背后蕴藏着的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内驱力的人的精神诉求,是本文将要着重进行论述的内容,同时也是1930年代文学中的自杀书写研究这项课题的工作重心和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1930年代作家们进行自杀书写的原因体现在:自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之一;自杀书写是作家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中和作用下的结果;自杀书写亦是作家对20世纪30年代波澜壮阔时代风貌与波诡云谲时代特征的“重构”、描摹。
其他文献
我国现行破产清偿机制中并未将非税收入明确纳入,导致非税收入缴纳义务人破产时非税收入如何清偿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实务中存在清偿乱象。而无论是从破产制度公平清理债务人债务的本质目的,还是从非税收入征管法制化的要求而言,都有必要确立非税收入破产清偿机制,将非税收入纳入破产债权范围。从法理上可证成非税收入纳入破产清偿之可行性,而根据债的特征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中规定的11项非税收入进行分析,可将所有者
学位
行政程序重开,是指行政机关基于公民申请,在特定事由满足时通过一个新行政程序的开启,以对于一个已逾法定救济期间的原行政行为所决定的事件重新进行实体审查,并进而决定是否撤销、变更或废止原行政行为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这项制度起源于奥地利,后被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引入,并在行政程序法中明文规定。目前,我国立法尚未对行政程序重开予以明确规范,但最高人民法院在“王建设案”中首次论及该项制度并表明其适用应受到严格
保险索赔时效制度是对保险金请求权的行使期间进行限制的制度,《保险法》第26条对之有所规定。但围绕《保险法》第26条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对于保险索赔时效的法律性质、期间长度和期间起算点等问题,立法、学说与实务仍未达成共识。保险索赔时效规范的合理设置,对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能否顺利实现、投保人之投保目的能否真正落实而言至为关键。是故,有必要深入检视保险索赔时效制度,并对之予以适当优化和重构。
行政诉讼中对第三人的权益救济,关键在于第三人主体资格界定的制度设计。“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为行政诉讼法新增的第三人认定标准。“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引入扩大了行政诉讼参加之权利主体的范围,亦使界定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益趋复杂。法律修改后,第三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概念未见明晰;检索实务案例,认定利害关系人之第三人资格的操作规则亦未见明朗。深层次认知处理结果型第三人,探寻行之有效的第三人资格审查的适
学位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但追溯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起就已展开。延安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等重大历史事件是理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脉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在实践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
学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短篇小说巨匠,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以精炼的笔触、冷冽的文风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深刻描绘了日本近现代社会的“浮世绘”图景。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对日本社会从近代走向现代进行了极为犀利的洞察与表现。芥川的创作主要是历史小说和现实小说,历史小说主要是从《今昔物语》等古典文学中找到自己的文学主题,展现了人类自私邪恶的本性,对现代社会的传统价值进行反叛与摧毁,后期逐渐转向现实小说
学位
习近平文艺思想既是关于文艺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关乎中国发展的重要政治思想。因为,蕴含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既是含有丰富文艺思想的文献,也是含有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的政治文本。本论文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特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四个鲜明特征,并分别
学位
格非,在20世纪80时代中后期,以先锋作家的身份出现在文学界,创作了大量以反叛传统、追求形式探索为鲜明特征的优秀实验小说文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学界面临新的时代挑战。苏童、余华等先锋小说作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纷纷转型,格非作为其中一员,也未停下思考的脚步。他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创作出多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格非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重新思考关于作者、读者、
学位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创作了多篇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小说,比如《废都》、《白夜》、《土门》、《秦腔》、《高兴》、《古炉》、《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贾平凹不仅童年时期有过痛苦的饥饿体验,而且还善于在小说中描写人的饥饿状态以及表现饥饿状态下人的言行、内心世界和灵魂挣扎。  本论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饥饿研究视角分析贾平凹1990年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
学位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语言接触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本体的研究,也会涉及到包含在语言接触中的人类文化进程的研究。但是传统的语言接触研究多集中在类型学差异较大的系统之间,对于类型学差异较小的语言接触研究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愈加频繁,语言接触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