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功能的日益完备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观点,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网络空间演变为各种观念、社会思潮的聚集地,成为各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激烈争夺的话语场所。同时,网络的发展也推动了传播技术的革新。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网络空间实现隐蔽化发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围绕着民族历史、民族团结、民生发展等议题,有目的地编造、传播带有鲜明政治意图的错误观点,干扰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价值判断与历史认知,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必须时刻警惕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动向,了解和掌握其发展规律,不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危害并提出了应对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网络空间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本文从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梳理了互联网发展的三个时期。指出,网络空间既是数字化信息交流空间,也是人的社会性得以充分展现的社会生活空间,具有虚实结合、时空拓展、开放耦合、行为难控等特点;历史虚无主义是对国家重大历史事实进行否定,意图达到蛊惑人心、颠覆政权的一种错误思想倾向,具有价值取向负面性、时隐时现反复性、理论内核复杂性的特征,在我国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原因。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转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又处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期、深化改革攻坚期的背景下兴起的。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和技术条件下,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展现出新的特点:依托社会热点传播、生活化语言叙事、无边界传播、隐性化表现以及境内外联动。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肆虐既有显性危害也有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加深网络异化造成网络生态危机;操纵网络舆论引发社会失序风险。其隐性危害主要为:对人的存在和身份认同的操控性影响;背离传统文化破坏民族精神根基;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威胁国家政权安全。第四部分,提出了应对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应对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应采取多种措施,动员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形成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合力。要坚守网络意识形态思想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防御力;加强网络空间管控力,调动官方、民间组织等多种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到维护网络生态安全的进程中来,打造多领域、多层次的网络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屏蔽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创新话语宣传体系,增强网络空间传播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传播效度的提高;激活传统文化活力,提高青年文化自信力,网络条件下要适时开展网络空间历史文化宣传以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重视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手段的创新运用,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起到增强青少年自信的作用。总之,信息化条件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不同以往的特点,产生的危害也是深层次持久性的。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背景下,应对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必须正确认识网络以及网络传播,挖掘并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树立网络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网络发展共识,团结最广泛力量,打一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歼灭战,为实现中国梦塑造一个和谐思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