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首批国家投资农地整治项目以来,各地区农地整治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而农民作为农地整治项目最终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最关心工程的质量,积极有效地引导农民参与农地整治,才能使项目选址更科学,规划设计更完善,实施更顺利。此外,现代发展理论除了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一系列物质因素关注外,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也已经被许多学者所关注,而村民关联作为一种非物质社会因素对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与农地制度变迁、土地规模利用和农地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影响已经有所研究,而村民关联与农户参与农地整治关系的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新方向。基于上述背景,为研究不同区域的村民关联和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关系,探究从村民关联角度促进不同区域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途径,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区为例,基于前期积累和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运用SPSS和李克特量表,构建村民关联度和农地整治中农户参与度的测度题项,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测度村民关联和农地整治中农户参与度水平;然后基于Gis与Geoda软件,利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法分别对研究区域内的15个县(市、区)村民关联和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村民关联度和农户参与度区域差异性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运用皮尔森相关和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村民关联和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河西走廊区的村民关联平均水平为60.81,总体水平普遍较低。分位法空间可视化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村民关联局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基本格局。农地整治中农户参与度也普遍较低,平均水平为59.96,整体上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态势。2.河西走廊区村民关联空间格局差异明显,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达到空间均衡状态。LISA集聚图进一步表明,村民关联在局部具有“点—带—团”的空间结构特征。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村内因子和村间因子都与村民关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空间上具有分异性。其中,村内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从河西走廊区西北向东南方向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且与三大水系形成的地理地貌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村间因子的回归系数形成了东部和西部的高值聚集中心,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和西部相比于中部存在更多的村民关联优势。3.河西走廊区农地整治中农户参与度在县域层面上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分析进一步表明,河西走廊农户参与水平“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石羊河流域和西部疏勒河流域,“盲点区域”则处于中部黑河流域的肃州区、高台县、临泽县,总体呈现出空间地域上“两头高中间低”的“哑铃”结构。空间误差回归分析表明,在考虑了空间地理效应之后,农户耕地块数、村领导对待整治项目态度、农户对种植农产品市场预期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度空间差异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4.村民关联度与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731,双变量全局莫兰指数为0.518,均表明河西走廊区村民关联度和农户参与度在空间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村民关联对农地整治中农户参与度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因此,在推进农户积极参与农地整治的同时,应致力于提高村民关联水平,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等实际条件,使村民关联处于合适的水平,才能激发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积极性,从而获得预期的整治效果和生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