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收集的172例中风后便秘(Constipation after stroke)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探索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相关致病因素及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72例,获取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Excel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21.0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视情况分别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①性别:本研究纳入病例的男女比例约为1.82:1,且男性患者中风后便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②年龄: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③发病季节:以夏季最为多见;④病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的患者最易发生本病,按发生本病的人数由高到低排序,则中风后遗症期(91例,占52.9%)>中风恢复期(55例,占32.0%)>中风急性期(26例,占15.1%);⑤中风类型:中经络患者161例,占93.6%,而中脏腑患者较少,共11例,占6.4%。
2.证型分析:①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肺脾气虚证(49例,占28.5%)、津亏血少证(40例,23.3%)、肠道气滞证(30例,17.4%)、肠道实热证(24例,13.9%)、脾肾阳虚证(13例,7.5%)、瘀血阻滞证(8例,4.7%)、痰湿壅盛证(8例,4.7%);②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段或发病季节之间无明显关联(P>0.05),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③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其中风分期存在差异(P<0.05);④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其中风类型存在差异(P<0.05)。
3.用药分析:从总体上看,治疗用药的性味上以辛、苦为主,配伍多和以甘药,寒温并用,归经多属肺肝、脾胃和心肾经。①本研究发现出现频次较高的40味常用中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川芎、半夏、茯苓、大黄、当归、白术、火麻仁、柴胡、天麻、陈皮、牛膝、黄芪、酸枣仁、郁金、生地、丹参、枳实、麦冬、石菖蒲、黄芩、厚朴、枳壳、远志、党参、知母、珍珠母、瓜蒌、太子参、夏枯草、肉苁蓉、桃仁、麦芽、玄参、龙骨、黄精、砂仁、红花、苦杏仁;②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825次)>化痰药(424次)>活血化瘀药(391次);③通过分析各证型常用药物,每种证型的常用药基本与其病机相契合,符合该证型临床常用方剂组方用药规律。
结论:
1.本研究发现中风后便秘中医证型中,瘀血阻滞证和痰湿壅盛证是本病不同于便秘分型,独有的两种证型;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痰贯穿始终,与本病特有证型和病机相对应。
2.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复杂多样,其中肺脾气虚证、津亏血少证、肠道气滞证是最常见的三种证型。
3.本病常与肝、肺、脾胃密切相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津血不足、肺脾气虚,气滞化火、血瘀痰盛;治疗以通腑泄浊、润肠通便为主,视具体情况灵活佐以行气导滞、活血息风、化痰利湿等法,故其用药也须与证型相对应。
小结:中风后便秘证型复杂,其证型分布与中风类别不同有关,例如中脏腑者往往痰湿壅盛证居多,而受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小。中风后便秘从病性来看是一种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疾病,因此在治疗上始终应当注意活血化瘀及健脾化痰。
对收集的172例中风后便秘(Constipation after stroke)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探索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相关致病因素及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72例,获取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Excel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21.0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视情况分别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①性别:本研究纳入病例的男女比例约为1.82:1,且男性患者中风后便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②年龄: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③发病季节:以夏季最为多见;④病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的患者最易发生本病,按发生本病的人数由高到低排序,则中风后遗症期(91例,占52.9%)>中风恢复期(55例,占32.0%)>中风急性期(26例,占15.1%);⑤中风类型:中经络患者161例,占93.6%,而中脏腑患者较少,共11例,占6.4%。
2.证型分析:①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肺脾气虚证(49例,占28.5%)、津亏血少证(40例,23.3%)、肠道气滞证(30例,17.4%)、肠道实热证(24例,13.9%)、脾肾阳虚证(13例,7.5%)、瘀血阻滞证(8例,4.7%)、痰湿壅盛证(8例,4.7%);②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段或发病季节之间无明显关联(P>0.05),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③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其中风分期存在差异(P<0.05);④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其中风类型存在差异(P<0.05)。
3.用药分析:从总体上看,治疗用药的性味上以辛、苦为主,配伍多和以甘药,寒温并用,归经多属肺肝、脾胃和心肾经。①本研究发现出现频次较高的40味常用中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川芎、半夏、茯苓、大黄、当归、白术、火麻仁、柴胡、天麻、陈皮、牛膝、黄芪、酸枣仁、郁金、生地、丹参、枳实、麦冬、石菖蒲、黄芩、厚朴、枳壳、远志、党参、知母、珍珠母、瓜蒌、太子参、夏枯草、肉苁蓉、桃仁、麦芽、玄参、龙骨、黄精、砂仁、红花、苦杏仁;②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825次)>化痰药(424次)>活血化瘀药(391次);③通过分析各证型常用药物,每种证型的常用药基本与其病机相契合,符合该证型临床常用方剂组方用药规律。
结论:
1.本研究发现中风后便秘中医证型中,瘀血阻滞证和痰湿壅盛证是本病不同于便秘分型,独有的两种证型;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痰贯穿始终,与本病特有证型和病机相对应。
2.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复杂多样,其中肺脾气虚证、津亏血少证、肠道气滞证是最常见的三种证型。
3.本病常与肝、肺、脾胃密切相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津血不足、肺脾气虚,气滞化火、血瘀痰盛;治疗以通腑泄浊、润肠通便为主,视具体情况灵活佐以行气导滞、活血息风、化痰利湿等法,故其用药也须与证型相对应。
小结:中风后便秘证型复杂,其证型分布与中风类别不同有关,例如中脏腑者往往痰湿壅盛证居多,而受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小。中风后便秘从病性来看是一种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疾病,因此在治疗上始终应当注意活血化瘀及健脾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