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动驾驶技术近年来广受关注,三维目标检测作为自动驾驶最重要的感知技术之一,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单目摄像头成本低且安装便捷,基于单目图像的三维目标检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单目摄像头缺乏深度感知能力,导致相应检测算法的性能与基于其他传感器的检测算法的性能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针对自动驾驶场景中基于单目图像的三维目标检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单目深度估计网络估计的深度图辅助单目图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动驾驶技术近年来广受关注,三维目标检测作为自动驾驶最重要的感知技术之一,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单目摄像头成本低且安装便捷,基于单目图像的三维目标检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单目摄像头缺乏深度感知能力,导致相应检测算法的性能与基于其他传感器的检测算法的性能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针对自动驾驶场景中基于单目图像的三维目标检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单目深度估计网络估计的深度图辅助单目图像三维目标检测,并从特征聚合和模态转换两个角度提出两种单目图像三维目标检测方法。针对当前特征聚合方法缺乏建模特征间长距离关系的能力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具有深度感知能力的单目图像三维目标检测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Transformer特征融合编码器聚合深度图和图像特征。随后引入深度不确定度,提出了一种用于深度预测的特征增强模块,在深度不确定度的引导下对用于深度预测的特征进行特征对齐;提出了一种深度感知的非极大值抑制算法,用于在后处理阶段保留更多高质量深度预测的物体框;提出了一种标签正则化方法,用以减少标签中“困难”样本对整体性能的影响。在国际著名自动驾驶数据集KITTI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关于汽车的检测性能在中等难度上达到了 14.75%。针对当前模态转换方法模态差距大及受深度图误差影响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伪双目的单目图像三维目标检测方法。在深度图的辅助下,可在图像层面生成伪双目图像对或在特征层面生成伪双目特征对,并使用基于双目的三维目标检测网络完成三维目标检测任务。所提出的特征层面伪双目方法利用一种视差感知的动态卷积操作生成虚拟右特征,可以减缓深度图误差导致的特征退化问题并提升检测性能。截至提交时,该方法在KITTI数据集上关于汽车的检测性能在中等难度上达到了 17.74%。相比于主流的单目图像三维目标检测方法提升明显。
其他文献
同步磁阻电机(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Syn RM)成本低廉、可靠性高、耐热性好、调速范围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效率与功率密度一般高于感应电机,但低于永磁同步电机,因此能适用于非道路车辆领域。为提升电机运行效率,本文针对同步磁阻电机最大转矩电流比(maximum torque per Ampere,MTPA)控制进行研究。受磁路饱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同步磁阻电
基于能效的优化,对分布式驱动汽车在不同工况下制定相应的驱动转矩分配策略和电制动能量回收策略。设计的基于能效的分布式驱动控制策略采用分层式策略设计,包括分布式四驱控制决策层及转矩分配层。在决策层根据驾驶员模型确定信号输入,通过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计算得到期望横摆角和期望质心侧偏角以及总需求力矩。在转矩分配层根据工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转矩分配策略,其中主要分为直行工况和转向工况。直行工况先以黄金比例搜索算法
物体位姿估计在许多任务场景中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干扰因素频现、物体聚集遮挡以及特征提取困难等挑战。本文针对物体位姿估计重要应用场景之一的工业机器人抓取任务,研究快速有效的目标识别与位姿估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与多视图一致性的物体位姿估计与优化算法,引导机器人更高效地完成物体抓取任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进行数据集构建与机器人抓取系统搭建工作。针对深度学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更新迭代下,得到了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车与车联网的有机结合,为了保证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驾驶,车载通信系统高速信号的可靠稳定传输尤为重要,在5G频段,宽带高速通信线缆极易产生电磁辐射与传导耦合,造成传输信号失真等信号完整性问题。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对车载通信系统高速率、高可靠性的要求,以及车载电子设备高密度集成造成的复杂电磁环境,本文对车载通信系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PMSM)因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功率因数高、转矩密度大等优势,已经广泛运用在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领域。而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电机会产生大量损耗。车用驱动电机运行效率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对减小能源消耗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如何对电机损耗进行有效抑制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电机控制策略方面,损
在工业生产控制过程中,信号与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往往会对设备的安全产生威胁。除此之外,在许多应用场景中,需要对信号进行合适比例的放大以便后续对信号进行更好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隔离放大器就是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不二选择。随着隔离放大器的发展,在隔离放大器发射端电路采用增益放大器和∑-Δ调制器的组合系统对输入信号处理成为了目前的主流设计方案。为了拓宽隔离放大器的应用场景,将固定增益的放大器替换成可编程
当前在集成电路领域随着在片测试频率的不断提高和测试环境的日趋复杂,在片校准技术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为进一步提高在片校准的准确性,学界提出了一种包含串扰修正的16项误差模型校准方法,但这一方法仍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使用数量繁多的组合型校准件,而校准件组合的选取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由于探针与被测件接触时存在接触效应,16项误差模型所使用的不同结构的校准件加重了探针接触效应对校准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上述校准方
近些年,电子通信、汽车电子和集成电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剧了电子产品中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使得传统的“先加工,再整改”的开发模式变得不再适用。如何在产品的开发阶段就准确地排查出EMI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工业界的一大难点。近场扫描技术因其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逐渐成为了当前主流的EMI诊断工具。但目前近场扫描得到的数据往往只能够进行一些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