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致力于青岛市建国后工业的公私合营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
建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生产关系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对私人资本主义政策一次大胆尝试。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中,资本主义工商业尤其是工业的改造,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为中国的工业崛起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石。而这场改造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正是公私合营。
对青岛市工业公私合营过程的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青岛市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在建国后经济迅猛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青岛市的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与工业分不开的。青岛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十名之内。而对于青岛市工业公私合营这一课题,迄今尚无专门的理论著作予以分析研究。基于此,本文从青岛市工业的公私合营为切入点,对青岛市50年代的资本主义工业改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在分析了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将青岛市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53年以前,在清理公股公产的基础上产生了公私合营企业,这是进行个别合营和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初级阶段;根据1954年1月中财委召开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计划会议和同年9月政务院颁布“公私合营企业暂行条例”,转为有计划扩展合营的阶段,这也是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的兴起阶段;1956年1月,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逐渐形成,随而进入全行业合营阶段。
在工业公私合营的过程中,青岛市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公私合营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改善了产品质量。同时,青岛市注意将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进行“双重改造”,保证了公私合营的顺利进行,也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经验。
但是,在合营过程中,尤其是合营后期,由于步子迈得过快,工作过于粗糙,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改造时间过急,步子过快,工作中难免出现疏漏和不足;改造面过宽,急于求纯,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在改组过程中存在很大思想阻力,没有解决好,对部分资方人员安排不妥当,阶级关系不融洽。
总之,作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的具体表现方式和实现形式,分析清楚了工业公私合营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也就能对青岛市工业改造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对于当前青岛市的建设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搞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