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在我国大陆中小学久已有之,曾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却越来越显示出不足。近年来,关于教研组“应该怎样”的论述或文章日益多见,但对于教研组究竟“是什么”的研究却乏人问津。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考察我国中小学教研组演变过程,探讨教研组的真正内涵。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阅读整理、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并从教研组的组织属性、主要活动内容、日常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教研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初的教研组是以苏俄的教学法小组为参照而成立的,定位是“学科教师教学研究组织”。从教研组的实际演变来看,教研组一直就承担了相当的行政功能。早期的教研组活动既注重结合教学法和教育学理论研究教材教法,更注重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及政治、文化、业务知识与技能的集中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研组活动强调课题研究和教育理念学习,“教学研究”更关注经验与技能获得。早期的教研组活动强调教师的事前准备和活动过程中的各抒己见,更强调组长的主导作用和思想行为的整齐划一。20世纪末以来,教研组的运作采用了“戴明环”的思路。基于对教研组演变史的梳理及以上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提出:以史为鉴,重新思考在中小学设置教研组的功能定位,改革教研组的活动内容与运作方式,以此促进教师的发展。论文认为:要使教研组回归“教师教学研究专业组织”的组织属性,在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中渗透学科教学法的思想,切实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