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小说中乡村秩序的嬗变与重构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nuq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赵树理的独特性在于持续关注着乡村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小说创作中。本文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结合作家本人的杂谈、政论、书信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主要通过政治秩序、伦理秩序以及经济秩序的变化来展现乡村秩序嬗变与构建的过程。在赵树理前期小说创作中,以宋秉颖、福贵为代表的农民在地主把持的乡村旧政权下无法生存,不得已远走他乡。当老杨、小常式的干部以革命力量介入乡村,打破封建权力秩序、建立民主政治时,李有才、张铁锁等贫苦农民才翻身做了主人。乡村秩序走上制度化的道路,法律成为农民说理的依据。从《小二黑结婚》到《登记》体现出封建落后伦理观念被现代刚性的法律所规范。在乡村秩序嬗变的过程中,农民身上迸发出主体性力量。农民主体性表现为宋秉颖式对自我命运的思考,也表现为革命力量指导下阎家山农民群体的斗争行动。有了主体性力量,女青年艾艾不受乡村舆论影响,坚持婚姻自主;劳动女英雄孟祥英紧跟时代实现自我价值;农民积极地参与到乡村秩序建构之中。可见农民身上的主体性力量与乡村新秩序的构建是相互促进的。乡村秩序的嬗变与政治话语形态是共生的。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赵树理结合自身独有的农村经验和对时代政策的理解,用小说形式表达出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关注,勾画出一条隐晦的乡村秩序重建之路:将个体整合为集体,将社会主义逐步嵌入传统熟人社会中,形成新的乡村共同体——三里湾。《三里湾》是赵树理基于乡村现实展望未来的一次不完美文学操作。小说中强调劳动和知识对构建乡村秩序的重要意义,乡村发展寄托在具有开创意识、能给乡村带来新质的王玉生、潘永福等劳动能手;范灵芝、王兰式的知识青年身上。随着国家发展重心转移和城乡矛盾显现,以刘正、贾鸿年为首的知识青年表现出对城市的向往和对乡村的遗忘。作家对于乡村发展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在《互作鉴定》《卖烟叶》中呈现出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
其他文献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因其宏大、多元、富有张力且牵涉到政治范畴、现代性范式等诸多话语,而赋予众多研究者以多重阐释空间。沈从文作为有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重民族血统的现代作家,书写“民族国家”自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本文将以沈从文创作中的“民族”为切入点,揭示其从单一民族立场进入“民族国家”书写的曲折、冲突过程。本文认为,沈从文最初立足于单一的苗族立场,后经历北京、上海现代都市文化冲击,再加上抗
学位
关于丁玲的左转问题,学术界有不少研究成果聚焦于丁玲在“左联”时期的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大多是以作品为依托来分析其左转的原因。本文认为,与丁玲为什么“向左转”同样重要的,还有转向之后的丁玲是如何寻求并确立自我的情感归属。文艺大众化运动贯穿“左联”的发展始末,也是丁玲加入“左联”之后参加的第一场重大文学运动。“左联”倡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深入考察丁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
学位
在中国当代文坛,雪漠以极具特色的方式展开女性主题的书写,从处女作《长烟落日处》到《野狐岭》,女性均成为他小说书写的对象。雪漠始终关注处在时代之变下的西部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直视女性的生存困境,反思现代文明对女性和乡村带来的冲击,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和人道主义立场。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梳理雪漠小说中的西部女性书写。首先,根据生存状态和受现代文明影响的程度,雪漠笔下的女性主要分为顺从型
学位
为缓解济南市的泉水保护与城市供水矛盾,玉符河先后实施了多期地表水回灌补源地下水工程,对维持泉水持续喷涌下城市正常取用地下水起到了重要作用。外源水水质与当地岩溶水差异明显,长期回灌将对岩溶水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以2021~2022年玉符河的回灌补源为例,利用同位素试验和水化学综合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玉符河流域岩溶水受外源水补给的影响,分析影响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组分的变化趋势
期刊
梁晓声是新时期以来重要的作家,其作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对北大荒知青群体的刻画以及对于理想主义的书写。纵观梁晓声小说的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其前期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九十年代以来小说的平民立场以及近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的研究等方面。更深入的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不论是梁晓声前期的知青小说还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平民立场小说,都离不开青年这一群体,且理想主义也都以不同的内涵形式渗透在其作品中。正因为如此,本
学位
文艺大众化是探索中国现代文学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上承“五四”“人”学的发现,下接延安时期成熟的体制化大众文学实践;更承载着严肃的历史使命,即让文学是人学真正落实到底层大众,让人成为文学的真正主体,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文学、革命、知识分子和大众间的关系是文艺大众化论争的核心话题,“大众化”与“化大众”是对实现这一目标方式的探讨,二者既不互相抵牾,也无本质性矛盾,
学位
晚清以降,伴随着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存续两千余年的士绅阶层逐渐流向其他社会阶层,由分化走向消亡。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通过强调“短时段”内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勾勒历史主线,相对忽视了社会阶层在“长时段”内的“慢变化”,隐去了阶层之间分化流动的历史细节。作为曾经的士绅子弟、后来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丁玲对士绅阶层的命运有忍不住的关怀。丁玲以文学形式再现士绅嬗变的历史细节,融入作为“逆子贰臣”的身世之感,留下关于传
学位
谌容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其核心特征在于以现实主义精神展开对“问题小说”的书写。针对谌容小说的现有研究,多集中在问题多样性的梳理,并分析其现实主义手法和理性批判精神等方面。更深入的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谌容小说在描述各种问题的具体症候时,都离不开“单位”这个审美视野。正因为如此,本论文从“单位症候”切入,总体上形成一种对谌容小说问题多样性与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学术认知。谌容小说的问题意识与“单位”视
学位
张恨水创作的小说在进入到成熟期之后,其创作心态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由早年的大胆和自信转变为矛盾和纠结。后来时局有变,随着抗战的深入,这种矛盾又消失不见,转而变为忧患与狂放。张恨水创作心态的转变给研究者以重要启示:其一是在创作时不能人云亦云,始终要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带给作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其二是不能固守唯一的创作模式,要学会寻求对自我的不断突破,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又要注意连续性和恒定
学位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话语纷繁复杂,在那样一种尚未形成统一政治共同体的创作环境下,作家的文学追求背后都有其潜在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张爱玲异于启蒙、革命的创作立场背后,也隐含着她深层次的政治文化。本文旨在通过“政治文化”的视角,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得失作一深入的研究分析。第一章具体分析张爱玲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政治文化。包括在家族政治亚文化的影响下,她对家族荣誉的强烈维护和对世俗化立场的坚守;在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