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青壮年为主要受影响人群,经性传播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中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从观念到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2004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调查报告称,中国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或无所谓态度者已占90%以上。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来越受到关注。浙江省在2003年开展的宁波市两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查结果揭示大多数学生尚没有建立艾滋病的危险意识,性生活中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非常低。浙江省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艾滋病流行还处于低感染水平,但近年来艾滋病疫情报告上升明显。性病发病率一直居全国前列,学生中的性病每年也在上升。我省已经开展有关大学生艾滋病有关调查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性行为的发生、性态度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描述性分析。缺少比较全面的有关危险性行为的关联因素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中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关联因素,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危险性行为相关信息来评价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和影响因素,以提高在大学生中开展干预活动的针对性。方法选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在校本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样。首先计算班级平均人数和应抽取的班级数;以各年级的班级总数除以该年级应抽的班级数作为该年级的抽样间隔;然后将各年级的班级按学校班级自身编码排序编号,抽取随机数以确定第一个抽取的班级,按照抽样间隔依次抽取下一个班级。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一般情况、艾滋病有关知识、性行为发生、性行为态度、自我效力感和接受干预服务情况。调查方式为在一节课结束后的休息时间在学生上课的教室进行。通过老师要求学生在上课完后继续留在座位,由调查人员负责讲解问卷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并发放问卷,要求学生在教室完成问卷并交给工作人员。调查表的数据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输入和整理,并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获得3344份有效问卷,男生2311人(69.1%),女生1033人(30.9%)。传播途径知识方面,大学生对血液、性和母婴传播中胎盘传播三种传播途的正确回答率最高,达90%以上,而对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的正确回答率比较低,只有67.2%;对于蚊子叮咬传播的正确回答率最低,只有45.2%。预防知识方面,关于使用安全套预防经性传播和不共用注射器预防传播的正确回答率都较低,不到70%。大学生获得干预服务最多类型的是提供艾滋病性病宣传资料,占45.7%。3344名调查学生中,曾有性行为学生407人(男334人,女43人),占调查学生的12.2%。按照高危性行为评判标准,即在最近一年中,只要有2个及2个以上固定性伴、临时性行为、付钱性行为、为钱性行为、男性同性性行为这五类性行为中一种者,共有114人有高危性行为,占调查学生的3.4%(95%CI2.5%~4.0%),是有性行为学生的28.0%。多因素分析表明高危性行为影响因素,男学生相对于女学生发生高危性行为学生的可能性更大,OR值为5.366(2.565~11.228);城市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发生高危性行为学生的可能性更大,OR值为1.975(1.301~2.977);高年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高于低年级,OR值为2.209(1.215~3.389);每月费用支出高者(在1000元及以上)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高于每月费用支出低者(<1000元),OR值为3.580(2.268~5.651);赞同学生性行为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高于非赞同者,OR值为3.627(2.339~5.623)。结论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高危性行为发生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多性伴和临时性伴是高危性行为的主要类型干预的对象要特别关注发生高危性行为可能性较大的男学生、来自城市和高年级的学生。同时,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在注重和丰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通过性道德教育等措施改变学生对待性行为的态度,提高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自我效能,减少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