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钼靶X线摄影检查作为乳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在乳腺癌的发现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中微钙化征象在早期癌特别是乳腺导管内癌的筛查中更具有重要价值。资料显示,大约40%的乳腺癌在X线片中表现微钙化,90%的导管原位癌是通过钼靶X线微钙化被发现的。因此,结合钼靶X线片中微钙化征象,深入研究微钙化的形成机理、镜下病理特征表现及相关生物学特性,对加深X线片中微钙化征象的认识,提高乳腺癌的诊治水平以及通过影像学表现早期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认为乳腺癌微钙化的形成是一个被动、退化的过程,主要由癌组织坏死所致。最近研究显示某些异位钙化形成可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很多与骨化相关的蛋白和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钙化形成。骨桥蛋白(osteo- pontin,OPN)和骨连接蛋白(osteonectin,ON)均为骨基质磷酸化糖蛋白,与骨组织的矿化有关。研究表明,OPN和ON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系统异位钙化及肾结石的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 eins, BMPs)具有诱导骨形成的作用,其中BMP-2是最主要的骨生长调控因子。乳腺癌微钙化属于组织异位钙化,因此,乳腺癌细胞也可能具有与成骨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相同的信号通路调控OPN、ON等骨基质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局部钙盐的沉积。目前,有关钙相关蛋白与乳腺癌微钙化的关系及微钙化形成机制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Bellahcene和Tokes等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等技术初步检测了乳腺癌组织中OPN、ON的表达情况,推测OPN、ON的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微钙化形成有关。但是由于样本例数较少,且缺乏微钙化形成机理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微钙化的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本研究依据钼靶X线片中微钙化表现分组,应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技术和RT-PCR等方法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OPN、ON和BMP-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微钙化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应用连续切片HE染色、钙盐特染及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了乳腺癌微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