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3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作为最具典范作用的散文之一,近年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青睐。谈到中国散文研究,必谈《背影》,对于《背影》的翻译研究也就少不了学者们的参与了。说到《背影》的译文,当数张培基先生和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最具代表意义。近年来学者们对他们的翻译研究很彻底,有人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探讨张培基或杨宪益的《背影》译文,有人单独赏析张培基或杨宪益的《背影》英译本,也有人对这两个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然而,鲜有学者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来分析《背影》的两个英译本。本文试图把《背影》的两个英译本作为散文翻译的代表,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证明文学文体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特别是散文翻译的有用性和必要性;第二,证明文学文体学应用于散文翻译的可行性.  本文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从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层面入手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全文共分六章,重点探讨《背影》的主要文体特征及其在英译文中的表达情况。第一章简介,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这一章节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方对文学文体和散文翻译的研究;第二部分简述了国内对文学文体学和散文翻译的研究;第三部分讲述了国内外将文学文体学运用于散文翻译的情况。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介绍了文体学的主要概念。第四章为文学文体学的特征。迄今为止有介绍小说文体理论的,有介绍诗歌文体理论的,也有介绍戏剧文体理论的,但专门介绍散文文体理论的却很少,所以本文以英国文体学家莱特、霍普和利奇、肖特提出的文体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作为本文的分析模式,以此来作为散文文体理论的依据。第四章为应用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朱自清本人、他的写作和《背影》,然后把具体的理论运用到《背影》中。第五章总结,指出此方面有关研究的不足并简要地给出几点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选题新。本研究是在前人关于文学文体学研究的基础上,丰富了文学文体学的相关研究,对文学文体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求证明文学文体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特别是散文翻译的有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属于文学文体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研究视角新。目前,关于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对各种文学文体进行研究也大有人在,但是将文学文体学和散文翻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本研究是比较深入、全面的初次尝试。  此次研究希望在翻译研究和文学文体学研究方面有所贡献,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及应用,使文学文体学更深入、更合理地运用到文学翻译中,从而帮助译者们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其他文献
采用前加碱胶束共聚-共水解法制备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和新型孪尾疏水单体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的三元共聚物P(AM/NaAA/DiC8AM),利用FTIR和1H-NMR确定了共聚物的结构,测定了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对”字结构,如:对他的意见,对学生的批评,对祖国的忠诚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NP1的NP2”结构,并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对“对NP1的NP2”结构的内部结
如何正确地看待金钱和合理地使用金钱是人们自古以来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人们价值观和伦理观的重要议题。在当代西方,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
研究表明:翻译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那种想用几条原则、几句话甚至几个字来概括翻译原理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该文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当前中国翻译理
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对悲剧的本质和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并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悲剧效果.他的名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既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在许多国家里都是一个复杂问题.在中国,历史经验表明,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制约:一个是政治因素,另一个是文化因素.就教育层面来看,
杰克·伦敦(1876-1916)是19世纪90年代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美国作家.《荒野的呼唤》被认为是杰克·伦敦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及美国文坛上的经典.杰克·伦敦被公认为一名自然主义作
引言:清末民初“美术”概念的引进在晚清中国,“美术”是个源自日本的概念。“美术”概念的引进对于近代中国的特殊社会意义,正如陈振濂所指出:近代中国绘画、“美术”的变迁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和对外经济的发展,英语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语口语的学习和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语学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