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我国拥有庞大的肝病患者群,几乎所有能造成慢性肝损害的疾病都可以导致肝纤维化,继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及早发现肝硬化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直接影响肝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近年来,无创的影像学及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检查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二者对肝硬化的诊断、动态观察、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常规CT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这一选题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定量分析肝硬化患者肝叶比例、门静脉内径以及脾脏体积的变化,并探讨肝硬化上述CT指标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50例经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B超或CT检查证实的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组(Child A组、Child B组及Child C组)。正常对照组为25例肝脏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T扫描,将数据传输到GE Advantage Workstation(AW)4.1工作站,利用分析软件对扫描信息进行处理,获得不同程度肝硬化的肝叶、门静脉内径以及脾脏体积改变的量化指标。肝硬化患者均接受血清学检查,包括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并分析其肝右叶冠状径与肝左叶冠状径的比值(R1/L1)、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肝硬化各组和对照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对肝硬化CT指标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各组的肝左叶冠状径(L1)均增大(P<0.01),且Child A级与B、C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B、C级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右叶冠状径(R1)、矢状径(R2)及肝叶冠状径比值(R1/L1)均减小,且在Child A、B、C级肝硬化中呈依次下降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时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均增大(P<0.01),但在肝硬化各级间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R1/L1比值与血清Ⅳ-C及LN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98和-0.568,P均<0.01),门静脉内径与LN呈正相关(r值为0.490,P<0.01)。结论:肝右叶冠状径、矢状径及肝左右叶冠状径比值能较好反映肝硬化的临床病情程度。同时,肝左右叶冠状径比值及门静脉内径能间接反映肝内纤维化的进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