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伴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启动实施,学术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目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视角各不相同,有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方向进行研究;也有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着手研究的;还有从如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但在中央连续八年将一号文件定位于“三农”问题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为新农村建设储备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以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中的优秀青年,而忽略了广大农村地区优秀青年的培养。选取农村青年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研究视角,是因为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的60%,而如此庞大的青年群体却并没有被包含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范围之中,忽略、遗漏农村地区后备人才的培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有序开展。总的来说,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决定了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价值所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发展和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年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社会变迁导致了价值观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或反映在农村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中。调查结果显示,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大多数农村青年具有较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力求把握自己的命运,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也有部分农村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唯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在政治价值观方面,大多数农村青年具有较明确的政治信仰,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唯一指导思想,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但部分青年也表现出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薄,公共参与意识不强,不愿意参加基层党、团组织的问题;在教育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方面,农村青年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以及文化程度与前代农民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劳动的目的由追求生存到注重个人发展,在工作选择上由体力型为主到以技能型为主。总体上,当代农村青年的价值观中积极向上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但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使当代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不可否认,农村青年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的步伐还不太协调,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地区的信仰比较混乱;传统信仰受到侵蚀;由于长期的宣传力度不够和宣传方法不当,导致农村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假、大、空”的消极印象,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要提高农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必须以当代农村信仰现状为切入点,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和农村地区的现实背景,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于农村青年这一庞大群体而言,我们不能要求其经过培养教育,都能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但我们可以且应当做到使最广大的农村青年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同时也把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农村的青年素质值得商榷。目前居留农村的各类青年群体,依据其受教育程度、流动情况和职业背景,将其分为务农青年、待业青年、问题青年和创业青年。他们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将他们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时间过长或代价过大。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全面铺开,为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提供了契机。大学生村官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培养对象的选择和实施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大学生村官是培养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选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针对大学生村官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注意优化培养内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实务相结合等原则,同时要完善培养机制,建立“高校—个人—政府”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高校要改革课程的设置,培养大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基层的感情;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按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完成角色内化;政府要完善后续政策。总之,要从各个环节抓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为培养、发现、留住大学生村官中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